按語:這幾天,先轉載幾篇值得一讀的網文,把本人寫好的科普博文放緩幾天。
閑聊烏克蘭的三十年 ZT
最近的俄烏戰爭究竟有多火熱,在網上高強度衝浪的大家都深有感觸。相關新聞看多了,很多人都會心生疑惑——烏克蘭曾是蘇聯加盟國中的第二強,蘇聯解體時烏克蘭也分到了大筆家產,怎麽三十年下來混得如此不堪,經濟疲敝,國家內戰,如今又和本是兄弟之國的俄羅斯兵戎相見?
這一切的原因,一方麵是冷戰和蘇聯分家時期的遺留問題,一方麵則是烏克蘭賣國寡頭們不斷的變賣國產和政治投機。這個非常年輕的國家本應在美俄之間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隻可惜缺少一個真正為國家長遠考慮的領導層。
這不是《人民公仆》第四季,也不是《楚門的世界》進階版,而是關係到千千萬萬國民的戰爭危機。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烏克蘭這三十年來的複興與衰敗,堅韌與墮落,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
蘇聯的遺產
1991年12月25日,隨著戈爾巴喬夫的講話,克裏姆林宮上空的紅旗降下,蘇聯正式解體。作為聯盟中重要性僅次於俄羅斯的烏克蘭,分到了豐厚的遺產,尤其是工業和軍事遺產。
自戈爾巴喬夫宣布:“我停止擔任蘇聯總統的活動” ,一個人的離職代表著一個龐大的共和國隕落,喬治 H··W·布什的承諾也不過是安慰劑罷了
烏克蘭繼承的疆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東部的頓巴斯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從沙俄時期到現在,這裏都是工業重鎮;加上烏克蘭本身毗鄰黑海,還擁有克裏米亞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可以便捷地加入國際分工;而哪怕是資源相對匱乏的西烏克蘭,都能憑借大片的黑土帶以及成熟的機械化耕作,成為歐洲的大糧倉。
從蘇聯礦工搖身一變成了烏克蘭礦工
世界上的四大黑土區,其中有一個就是烏克蘭平原
礦產資源種類豐富且儲量可觀,基礎條件是非常優越的
正是靠著這種左手糧,右手鋼,再加一個暖水港的優勢,烏克蘭在蘇聯時期就是國家重點投資地區,建起了一大批王牌軍工企業。
比如:蘇聯唯一的航母總裝廠——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遼寧”號航母的前身“瓦良格”號就建造於此,以彈道導彈聞名的南方機械製造廠,專門生產先進航空發動機的馬達西奇,生產了世界最大運輸機安225的安東諾夫設計局。
蘇聯解體時,這些明星軍工企業,以及蘇聯龐大武備庫的約1/3都留在了烏克蘭。
據統計,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後接管了一支22萬人的大軍,再加上30%的黑海艦隊、4800輛坦克、500架直升機、包括戰略轟炸機在內的1000架飛機,其戰力在加盟國裏僅次於俄羅斯,全世界排第三。
繼承來的雄厚家產,這些年隻要稍加經營,其軍事實力還能在世界排名中稍稍往前。
此外,烏克蘭還保有蘇聯近1/3的核武器庫。包括1700枚核彈頭和一應俱全的洲際彈道導彈及發射井。
被北約稱為“撒旦”,一度震懾美國的SS-18洲際彈道導彈,就是烏克蘭的南機械製造廠設計和製造的。烏克蘭也繼承到了,經濟不好時還想要掛牌出售...。。。
什麽洲際導彈,圖波列夫轟炸機通通切割,拆解...
烏克蘭是曆史上第一個自願放棄使用戰略核武器的國家
脫俄入歐,最終失敗
工農業俱全,有核武器,麵積相當於6個江蘇省,按照中國人的想法,烏克蘭混得再差也應該是個地區性強國。但事實上,其龐大的工業係統被嚴重削弱,軍事遺產更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1981年,蘇聯邀請了除美國外的北約成員國來觀看一場空前絕後的大閱兵。鋼鐵洪流的震懾力遠比協議約定有力。
要知道,蘇聯的工業是高度計劃經濟的工業,工廠運轉需要統籌規劃,同時各分工環節也散布於各加盟國。獨立後的烏克蘭奉行激進的私有化路線,買辦和寡頭趁機大肆侵吞國有資產,原有的生產體係被嚴重破壞。
蘇聯本身就像一個體型龐大,需要中樞係統統一調動的大機器。一旦中樞係統瓦解,各分支就很難發揮到極致了。
而龐大的軍隊和核武庫需要巨額資金來維持,這本是蘇聯才能維持得起的大國重器,落在烏克蘭手裏就沒了用處,隻剩下成本。
想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很難的。顯然烏克蘭沒有此等能力,隻能當擺設。
正是在這一片混亂中,從1991年到2000年,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烏克蘭損失了超過60%的GDP,民間更是遭遇了超過10000%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貪腐橫行,人民三天兩頭上街抗議示威,而這也是烏克蘭顏色革命和街頭政治盛行的直接原因。
烏克蘭自獨立後,人均一路下滑,直到2000年才開始回升,結果又遭到數次重創。
直到2000年以後,烏克蘭才終於喘過一口氣,開始逐步實現經濟複蘇和增長。同樣的,曾經的蘇聯加盟兄弟們也都走出了可怕的十年,包括老大俄羅斯,但這也意味著地緣局勢正悄然轉變,俄羅斯要謀求大國地位的複興,並恢複其在東歐的影響力,但這就和北約東擴形成了正麵衝突。
從戈爾巴喬夫到葉利欽再到普京,都曾或多或少對拉近俄和北約的關係抱過幻想。
而成立近20年的俄羅斯-北約理事會也在一次次的無法達成共識中淪為擺設。
(2002年羅馬峰會)
在蘇聯解體時,葉利欽得到了北約絕不東擴的保證,但在隨後的十多年裏北約東擴的腳步並未停止,直接推到了波三小-波蘭-羅馬尼亞一線,幾乎懟到俄國臉上了,這讓曾經親美的葉利欽和普京感到了巨大的危機,立場不得不轉向對美強硬,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家門口的烏克蘭成了東西方對峙的第一線。那麽,烏克蘭的態度呢?
俄羅斯和北約之間隻隔著曾經的兩位兄弟了:白俄和烏克蘭。
時過境遷,是同仇敵愾,還是分道揚鑣?白俄和烏克蘭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第三條路,萬劫不複
我們知道,政治秩序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政治秩序發生變化時,就需要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
擺在烏克蘭麵前的,有兩條已經成功的道路,一個是波蘭道路,即完全倒向俄羅斯或北約的任意一方,在經濟和安全方麵緊密合作。一個是芬蘭道路,在國家層麵執行中立化政策,獨善其身。
在對蘇方麵,芬蘭是有著深刻的經驗教訓的。雙方都理解對方的需求,也知道底線在哪。
理論上來講,烏克蘭如果堅定選擇其中一條路,都能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不錯——如果走波蘭路線,雖然受地緣所限大概率要投靠俄羅斯,但俄羅斯也必定不會虧待;如果走芬蘭路線,那麽作為溝通俄羅斯和中歐國家之間的橋梁,做做貿易也能賺個中間商差價。
糟糕的是,烏克蘭選擇了給國家帶來貧窮和戰爭的第三條路線。即在東西兩邊來回搖擺,做騎牆派,這一糟糕的戰略和烏克蘭的寡頭政治大有關係。
除去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外,曆數曆任的烏克蘭總統,要麽靠著裙帶關係獲得寡頭扶植,要麽幹脆是寡頭親自上場:
現年88歲,經曆了蘇聯解體,成功遊走於北約和俄羅斯之間,又極力避免衝突發生的首任總統克拉夫丘克,現在心裏會是啥感覺呢?
從1994年連任到2005年的烏第二任總統庫奇馬,靠著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寡頭幫的支持當選總統,在左右搖擺中悄悄親俄。
2005年到2010年的第三任總統的尤先科,其競選期間最大的支持者是天然氣寡頭季莫申科 (女強人),他和美女寡頭季莫申科掀起橙色革命“贏下”大選。兩人後來因利益問題分道揚鑣。尤先科背靠烏克蘭西部金融寡頭,立場親歐反俄,其任內的政治經濟危機非常嚴重;而季莫申科代表了烏克蘭中部能源寡頭的利益,左右搖擺,待價而沽。
2010年上台的亞努科維奇,本人就是烏克蘭東部工業寡頭,立場親俄反歐,結果在2014年顏色革命中被趕下了台,這一事件是烏克蘭東西兩邊內部矛盾的集中爆發,隨後發生了克裏米亞危機,以及烏克蘭東部事實上的內戰,這些成為今天俄烏戰爭在八年前的預演。
這場革命裏希望烏克蘭有個光明未來的成分
和隻為反俄,擴大歐盟及美在烏影響力的成分孰多孰少呢?
(2014年抗議)
亞努科維奇之後的第五任總統波羅申科是烏克蘭西部食品行業寡頭,雖然他勉強幹到了2019年,但同樣不得民心。
在經濟衰敗中對政客已經極端失望的烏克蘭人民,選出了演員出身的澤連斯基,人們希望出演《人民公仆》的他能夠真的當好一個人民公仆,雖然表麵上是個政治素人,但事實上,澤連斯基背後的推手是烏克蘭傳媒和石油寡頭科洛莫伊斯基,澤連斯基能夠打敗波羅申科,也離不開這位傳媒大亨鋪天蓋地的輿論攻勢。
從小就熱愛表演,熱愛站在台前的澤連斯基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定是有深刻的理解
( 圖:《人民公仆》)
據半島電視台報道,科洛莫伊斯基是亞速營的資助人之一。正是其名下的電視頻道播出了《人民公仆》。
這一連串寡頭除了瓜分本國利益外,還引入外國勢力,以國家利益為賭注捉對廝殺。烏克蘭這條小船,也就隨著寡頭們基於一己私欲而製定的政策,左右搖擺。
烏克蘭自蘇聯解體後,至今隻度過了短短30年左右時光,這個非常年輕的國家用了10年時間逐漸走出蘇聯解體後的混亂與衰退,但其寡頭政治不具有長期對國家負責並保持政策連續性的能力,結果環境發生變化,就帶起了烏克蘭國內矛盾,並在14年演變為公開的決裂,最後淪為大國的棋盤,招致今日之禍。
對烏克蘭人,特別是東烏地區的人來說,這戰火早就燃起來了。
(2014年基輔&頓涅茨克)
由此可見,買辦和寡頭階級控製下的國家,即使條件再好、家底再厚,也是非常脆弱的,難逃衰敗的命運。
在俄烏開戰之前,烏克蘭前100名富豪裏的96人就已經逃之夭夭,剩下4個還是因為有案子在身跑不了。到頭來,他們賤賣祖業、裏通外國留下的爛攤子,還是要讓普通的烏克蘭平民買單。
寡頭的資產占了烏克蘭近三分之一的GDP,這政府確實很難盤活國家經濟
有人說俄烏戰爭是俄羅斯最後放手一搏的機會,有人說是美國綁架歐洲的又一大攪屎傑作,但很少有人能說清這對於烏克蘭人是什麽,畢竟這仍是一個麵目模糊的複雜群體,無論將其描繪為凝聚共識的立國之戰,還是各找各媽的分家之戰,烏克蘭的戰略選擇空間都非常小了。
但願,這真的是十年動蕩的結束,而不是又一個十年動蕩的開始。
你的留言補充很有價值。
有識之士。
此人精通俄語,多次擔任兩國元首會談時的翻譯,了解幾乎一切內幕交易,絕非我等文學城小民所能比肩。
以下摘選自美國末任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Jack Matlock)《被任性造就的烏克蘭危機》
“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戰略失誤”
1997年,我被傳喚到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就北約擴員的問題出席聽證。
我發表了如下聲明:“我認為政府在這個時候擴員北約的建議是錯誤的。如果參議
院批準,它很可能會成為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戰略失誤。它不僅不能改善美國、
盟國和希望加入北約的國家之安全,還可能導致美國麵對一係列蘇聯解體以來最嚴
重的安全威脅。我當時這麽說的原因,是俄羅斯當時的核武儲備與美國旗鼓相當,甚至超過美國。美俄任何一國的核武如果用於熱戰,都足夠毀滅文明乃至毀滅人類種族和大多其他
生命。盡管在裏根(Ronald Reagan)和老布什(George H. W. Bush)政府時期
美蘇達成了一係列軍備控製協議,但相關談判沒能持續,關於從歐洲撤走短程核武
的討論,甚至從來就未曾開啟。俄羅斯不能被排除在歐洲安全的框架外,不僅是因為以上原因。我在出席聽證時還曾解釋:“北約擴員的計劃未考慮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形勢,而是遵循了冷戰思維。早在任何擴員的考量萌生之前,歐洲就已經不再分裂了。沒有人威脅重新分裂歐洲。因此,‘讓北約擴員以避免歐洲再次分裂’的看法是荒謬的;如果北約要成為統
一歐洲大陸的主要工具,那麽從邏輯上講,它就需要包括所有歐洲國家。但這似乎
不是政府的目標,即使是,實現的方法也不應該是逐個接納新成員”。
我還補充道,“北約擴員的所有口頭目標都值得稱讚:中東歐國家在文化上確為歐
洲一部分,應該保證其在歐洲機構中的一席之地。該地區的民主發展和經濟穩定也
確實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北約擴員並非實現這些目標的唯一方式,而在缺乏明確安
全威脅的時候,這也不是最好的方式”。事實上,北約逐步擴員逆轉了曾導致冷戰結束和東歐解放的美國政策。
譯文:
誤區一:北約向俄羅斯承諾冷戰後不會擴張
事實:從未達成過這樣的協議。自1949年成立以來,北約的大門一直向新成員敞開——這一點從未改變。這一“門戶開放政策”載入北約創始條約第10條,該條規定“任何其他歐洲國家有能力推進本條約的原則並為北大西洋的安全做出貢獻”都可以申請加入。成員資格的決定由所有盟國協商一致作出。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簽署的任何條約都沒有包含關於加入北約的條款。
1989年,北約擴張超越統一德國的想法並未提上日程,尤其是在華約仍然存在的情況下。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在2014年的一次采訪中證實了這一點:“‘北約擴張’這個話題根本沒有被討論過,那些年也沒有提出來。我這樣說是負有全部責任的。沒有一個東歐國家甚至在1991年華沙條約不複存在之後也沒有提出這個問題。西方領導人也沒有提出這個問題。”
解密的白宮記錄還顯示,1997年,比爾·克林頓 (Bill Clinton)一直拒絕鮑裏斯·葉利欽(Boris Yeltsin)提出的“君子協定”,即任何前蘇聯共和國都不會加入北約:“我不能代表北約做出承諾,我也不是就任何國家而言,我自己將處於否決北約擴張的立場,更不用說讓你或其他任何人這樣做了……北約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運作。”
誤區二:北約咄咄逼人,對俄羅斯構成威脅
事實:北約是一個防禦性聯盟,其目的是保護我們的成員。北約的官方政策是“聯盟不尋求對抗,不對俄羅斯構成威脅”。北約沒有入侵格魯吉亞;北約沒有入侵烏克蘭。行入侵之實的是俄羅斯。
在過去的30年裏,北約一直在公開地與俄羅斯接觸。我們在從禁毒和反恐到潛艇救援和民事應急計劃等問題上進行了合作——即使在北約擴大期間也是如此。然而,2014年,為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行動,北約暫停了與俄羅斯的務實合作。我們不尋求對抗,但我們不能忽視俄羅斯違反國際規則,破壞我們的穩定和安全。
為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動用武力,2016年北約向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部署了四個多國戰鬥群。這些部隊並非永久駐紮在該地區,符合盟國的國際承諾,兵力約為5000人。他們不會對俄羅斯100萬強大的軍隊構成威脅。在俄羅斯非法吞並克裏米亞之前,聯盟東部沒有盟軍部隊。
北約仍然願意與俄羅斯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這就是為什麽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邀請北約-俄羅斯理事會所有成員參加一係列會議,討論歐洲安全問題,包括烏克蘭及其周邊地區的局勢、北約-俄羅斯關係以及軍備控製和防擴散問題。
誤區三: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
事實:北約盟國歡迎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願望,他們支持在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會上作出的烏克蘭將成為北約成員的決定。
關於加入北約的決定取決於每個申請人和30個北約盟國。其他國家不得幹預。俄羅斯無權幹預,也不能否決這一進程。
像每個國家一樣,烏克蘭擁有選擇自己的安全措施的主權權利。這是歐洲安全的一項基本原則,俄羅斯也簽署了這一原則,包括通過赫爾辛基最終法案(1975年)、巴黎憲章(1990年)、北約-俄羅斯成立法案(1997年)和歐洲憲章安全(1999年)。
誤區四:北約正在包圍並試圖遏製俄羅斯
事實:北約是一個防禦性聯盟,其目的是保護我們的成員國。我們的演習和軍事部署不針對俄羅斯——或任何其他國家。
這個論調也忽略了地理因素。俄羅斯隻有6%的陸地邊界與北約國家接觸。俄羅斯與14個國家有陸地邊界。其中隻有五個是北約成員國。
在北約領土之外,北約僅在科索沃和伊拉克有軍事部署。駐科部隊維和任務是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執行的。
北約在伊拉克的非戰鬥任務有助於打擊恐怖主義,是應伊拉克政府的要求在充分尊重伊拉克主權的情況下執行的。相比之下,俄羅斯在三個國家——格魯吉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在未經其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擁有軍事基地和士兵。俄羅斯還在烏克蘭邊境集結了超過100,000名士兵,並威脅要入侵烏克蘭。
誤區五:北約對南斯拉夫、科索沃和利比亞的幹預行動證明,北約不是防禦性的
事實:前南斯拉夫並沒有因為北約而解體。聯盟沒有使用武力改變前南斯拉夫的邊界。從1992年到1995年,北約在波斯尼亞進行了幾次軍事行動,包括實施禁飛區和為聯合國維和人員提供空中支援。這些活動由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俄羅斯是其成員。1995年北約對波斯尼亞塞族陣地的空襲為代頓和平協議鋪平了道路,該協議結束了造成超過100,000人死亡的波斯尼亞戰爭。從1996年起,北約在波斯尼亞領導多國維和部隊,其中包括來自俄羅斯的部隊。歐盟於2004年接管了該任務。
2011年北約領導的利比亞行動是在聯合國安理會 1970年和1973年兩項決議(UNSCR)的授權下啟動的,俄羅斯均未反對。聯合國安理會1973年授權國際社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護受到攻擊威脅的平民和平民居住區”。這就是北約所做的,得到了地區國家和阿拉伯聯盟成員國的政治和軍事支持。
北約於1999年在科索沃開展行動之前,聯合國和聯絡小組(俄羅斯是其成員)為結束衝突進行了一年多的緊張外交努力。聯合國安理會一再將科索沃的種族清洗和不斷增加的難民人數列為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北約的使命有助於結束大規模和持續的侵犯人權和殺害平民的行為。駐科部隊是北約在科索沃正在進行的維和任務,具有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UNSCR 1244),並得到貝爾格萊德和普裏什蒂納的支持。
證據就在當年的新聞報道中 (英、法、德、美、俄),你自己去用心找。 肯定有!
回複 '東方明月-' 的評論 :
有證據可查的。”
———-請擺出事實。
Year Ukraine kazakhstan Russia China
2020 -4.02% -2.60% -2.95% 2.30%
2019 3.22% 4.50% 2.03% 5.95%
2018 3.41% 4.10% 2.81% 6.75%
2017 2.47% 4.10% 1.83% 6.95%
2016 2.24% 1.10% 0.19% 6.85%
2015 -9.77% 1.20% -1.97% 7.04%
2014 -6.55% 4.20% 0.74% 7.43%
2013 -0.03% 6.00% 1.76% 7.77%
2012 0.24% 4.80% 4.02% 7.86%
2011 5.47% 7.40% 4.30% 9.55%
2010 3.83% 7.30% 4.50% 10.64%
2009 -14.76% 1.20% -7.80% 9.40%
2008 2.30% 3.30% 5.20% 9.65%
2007 7.59% 8.90% 8.50% 14.23%
2006 7.44% 10.70% 8.20% 12.72%
2005 3.00% 9.70% 6.40% 11.39%
2004 12.11% 9.60% 7.20% 10.11%
2003 9.52% 9.30% 7.30% 10.04%
2002 5.25% 9.80% 4.70% 9.13%
2001 9.20% 13.50% 5.10% 8.34%
2000 5.90% 9.80% 10.00% 8.49%
1999 -0.20% 2.70% 6.40% 7.66%
1998 -1.90% -1.90% -5.30% 7.85%
1997 -3.00% 1.70% 1.40% 9.24%
1996 -10.00% 0.50% -3.76% 9.92%
1995 -12.20% -8.20% -4.14% 10.95%
1994 -22.93% -12.60% -12.57% 13.04%
1993 -14.23% -9.20% -8.67% 13.88%
1992 -9.70% -5.30% -14.53% 14.22%
1991 -8.41% -11.00% -5.05% 9.26%
還是基辛格有遠見,有智慧。
有證據可查的。
從來沒有北約不東擴的承諾,那是普丁一麵之詞。
2014年危機是俄國第一次侵略。克裏米亞是俄軍占領下獨立的。東部兩州也是俄國入侵後才組織起所謂的民兵。
開闊你的眼界,提高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