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與愚

經曆,感悟,思考,探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胡適: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2025-07-08 02:15:46) 下一個

胡適: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1962年的今天,71歲的胡適先生在台灣突發疾病去世。胡適先生一生致力於治學,他留下的許多思想和觀點至今仍影響著學界,並在不斷被討論中引發新的熱議。

  在胡適先生的思想中,有一個觀點是極為重要的,他也曾在不同場合中多次提起過,即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認為容忍既是一種自由的精神, 又是一種民主的精神, 是自由的根本;一個社會缺乏容忍, 自由就不會有保障;社會隻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 容忍有不同的聲音, 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

  1959年3月,胡適先生發表了文章《容忍與自由》,這一觀點由此被廣泛傳播開來,在當時引起了極大反響。支持的聲音說其底義蘊是中國人應走的大方向的指南針。反對的聲音則認為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胡適先生所言的容忍顯得卑屈。直到現在,關於這一觀點的研究、爭議和討論的聲音仍未停息。

  今天我們整理了部分容忍與自由思想的節選、這一思想形成的源頭及當今一些學者對這一思想研究和解讀的內容,以紀念胡適先生。

胡適

  《容忍與自由》摘選

  文丨胡適

  選自《胡適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我自己總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這雅量,能容忍我的無神論,能容忍我這個不信神也不信靈魂不滅的人,能容忍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發表我的無神論的思想,從沒有人因此用石頭擲我,把我關在監獄裏,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燒死。我在這個世界裏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我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對我的容忍度量是可愛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總覺得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誠心的諒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誠心的容忍並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因為我年紀越大,我越覺得容忍的重要意義。若社會沒有這點容忍的氣度,我決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膽懷疑的自由,公開主張無神論的自由。

  

  這是宗教自由史給我們的教訓: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為不容忍的態度是基於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容易養成的雅量。

  

  我曾說過,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我現在常常想我們還得戒律自己:我們著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們應該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我們受過實驗主義的訓練的人,本來就不承認有絕對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胡適容忍思想的形成

  文丨莊森

  節選自《胡適的容忍論》(《安徽史學》2005年第五期)

  胡適容忍思想的形成深受母親的影響。 胡適認為母親最大的稟賦就是容忍 , 並強調每個人一生都會經受數不清的苦惱、傾軋、壓迫和不平, 因而容忍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胡適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時,深情地回憶到母親,說: 我母最大的稟賦就是容忍。中國史書記載唐朝有個皇帝垂詢張公儀那位家長, 問他家以什麽道理能九世同居而不分離拆散。那位老人家因過於衰邁,難以口述,請準用筆寫出回答。他就寫了一百個忍 字。中國道德家時常舉出百忍的故事為家庭生活最好的例子, 但他們似乎沒有一個曾覺察到許多苦惱、傾軋、壓迫和不平,使容忍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事情。胡適的母親對胡適最大的影響就是這種容忍的稟賦。這是形成胡適容忍精神的生活基礎。

  胡適的父親死時,母親隻有 23 歲。父親死後,胡家破敗,經濟捉襟見肘,財務結算入不敷出,更添大哥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就拿出去賣,撈著錫茶壺就拿出去押,每年除夕,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 。年青的寡婦麵對這種困擾總是容忍,幫著比她大的大兒子應付,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種應付經濟開銷的緊張和債主的逼索,還不是胡適母親最痛苦、難堪的事,最不堪的是婆媳矛盾。少年胡適最怕大嫂們的臉色。 她們鬧氣時, 隻是不說話,不答話, 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胡適的母親麵對這種內外困苦,從不遷怒於人,總是默默承受, 忍耐著,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 天明時,她就不起床,輕輕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隻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 母親這種寬恕別人的至性至誠的品性,深深地銘刻在胡適的心裏,極深極重地影響了胡適。

  兒子和母親之間的聯結和關係是今後一切關係的基礎。一個男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芸芸眾生,也就是他既有和將有的一切關係都牽連著他和母親的這種聯結。 母親溫厚忍讓性情, 形成胡適容忍的品性基礎。胡適曾感慨地說: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之所以能 寬恕人,體諒人,全是母親苦心的言傳身教。母親待人處事的容忍成了胡適楷模。

  胡適還善於從書中吸取心得,受益於教育,容忍精神更添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的影響。這使胡適不但在行動上踐行容忍,而且能從理論倡導容忍。胡適曾說:我至今還記得我做小孩子時代讀的朱子《小學》裏麵記載的幾個可愛的人物,如汲黯、陶淵明之流。朱子記陶淵明,隻記他做縣令時送一個長工給他兒子,附去一封家信,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這寥寥九個字的家書,印在腦子裏,也頗有很深刻的效力,使我三十年來不敢輕用一句暴戾的辭氣對待那幫我做事的人。這是儒家思想影響胡適容忍精神的經典描述。

  留美後,胡適不但接受了自由主義,而且受基督教的影響。胡適在 1914 年 10 月 5 日的留學日記中就寫道:在大學禮拜堂聽講經,其人引《新約》一節,以示耶穌容忍異己之教之精神。這是胡適初次接受基督教容忍精神的自述。僅過一個月,胡適進一步具體地比較了東方人的 容忍遷就 與西方人的各行其是。胡適指出:東方人對父母 容忍遷就,甘心為愛我者而屈可也 。 其容忍也, 出於體恤愛我者之心理,故曰為人的容忍。西方人持不容忍之說。認為凡百責任,以對一己之責任為最先。對一己不可不誠。吾所謂是,則是之,則篤信而力行之,不可為人屈。胡適並指出這種不容忍的根據,亦並非自私之心,實亦為人者也。蓋人類進化,全賴個人之自藎。思想之進化,則有獨立思想者之功也。政治之進化,則維新革命者之功也 。胡適最後表明自己的取向:吾於家庭之事,則從東方人,於社會國家政治之見解,則從西方人。這種思想取向,奠定了其自由思想中的容忍必定含有忍讓和抗爭的內涵。胡適對基督教精神的接受,更使容忍在忍讓的基礎上注入愛,更為深刻和全麵地認識容忍,突出容忍是一種愛,一種對他人的體貼和尊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