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法國的普羅旺斯(Provence),就自然會想到英國當代作家彼得.梅爾的《山居歲月》,之前我對普羅旺斯的印象,不過是一片滿地葡萄樹,遍野薰衣草的河穀平原,初讀《山居歲月》這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英國小說。
我們從巴黎出發,驅車690公裏,在法國平原上走了一整天,來到了普羅旺斯的小鎮戈爾德(Gordes)。雖然彼得.梅爾曾經居住和寫作的地點離這兒並不遠,不過我還是覺得,戈爾德才更像是一座真正的"山居"之城,因為小城依山而建,屋宇鱗次櫛比,沿山腳層疊向上,直達天空。
法國東南部的普羅旺斯,位於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之間,靠近地中海並延伸到內陸,發源於阿爾卑斯山的羅納河,在普羅旺斯分開兩條河道流入地中海。
普羅旺斯挾左右山脈,東迎地中海,抱丘陵與河穀,擁平原和山地;多形態的地貌形成了多樣化的氣候,豐富的物產回報著勤勞的農民。普羅旺斯是法國的一塊風水寶地!
有人說,普羅旺斯很神秘,因為早在古羅馬時代,這裏已被開發成種葡萄和釀酒的農耕文化。盡管普羅旺斯無數的財富傳奇都藏匿在河穀平原的葡萄枝下,然而許多悠悠歲月的浪漫故事卻隱現於丘陵小鎮的山居之中,《山居歲月》就是用輕鬆自然的筆調,揭開了普羅旺斯另一麵的薄紗。
戈爾德人的“山居歲月”是在一定斜度和高度下生活的,就像今天的都市人住在高層建築裏,然而這種生活狀態從十六世紀一直保持到今天,不由得你不欽佩他們。
戈爾德還有一個別號叫“石頭城”,放眼望去,所有的建築物都是用石磚,石瓦,石階,石牆建起來的。歐洲人喜歡石頭建築的一個最簡單的理由是,怕“祝融”。
大家都圍著這扇木門拍照,因為這裏的木匠肯定沒有石匠多!
戈爾德小鎮非常恬靜,安逸,它在普羅旺斯地區最出名,也曾被評為法國最美的小鎮。
古老的塞南克修道院和戈爾德小鎮一樣,屬於丘陵地帶,大概這裏的修道士是最早種植薰衣草的人,所以大家都到這裏來看薰衣草開花……漫山遍野的紫色。
塞南克修道院建於1148年,是普羅旺斯最有年代感的石頭建築,可惜我們去的時候大門緊鎖,薰衣草已經收割完畢。
葡萄樹和薰衣草是普羅旺斯的主要經濟作物,葡萄是用來釀酒,薰衣草可以製作生活用品,種類很多,用途廣泛。中國有神農嚐百草,區分植物的不同用途,而法國人隻認薰衣草,相信它有萬能功效。
這是一台小巧,可移動的蒸餾器,是用來加工薰衣草,提純植物精油的製作工具。普羅旺斯農業生產的特點是,強調農業技術,發展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所以普羅旺斯的農民十分富裕。
普羅旺斯曾經富裕到什麽程度?在黑暗落後的中世紀歐洲,它的財富能讓法國國王直接叫板羅馬教皇,並讓九位天主教的教皇住在普羅旺斯的阿維農(Avignon)。
這是阿維農的教皇宮,建於十四世紀初,是法國為羅馬教皇建造的行宮,應該可以代表當時歐洲最高的建築水平。它外表古樸方正,像一個大城堡,正門上方的兩座塔樓,似乎是哥特式建築的雛形。
羅納河也稱隆河(Rhone River),它由北向南,流到阿維農又分叉成兩條河道注入地中海,羅納河流域廣泛的河穀平原和山地丘陵構成了整個普羅旺斯地區。
羅納河的水量很大大,它是普羅旺斯土地繁茂的保證。阿維農的這座橋梁,因為老是被河水衝垮,最後放棄了,成為永遠的斷橋。
在羅納河的下遊,靠近地中海,有一座古羅馬時代建立的城市阿爾勒(Arles)。
看看這座兩千年前古羅馬競技場的規模,可以想像當年阿爾勒並不是一座小城市。
也可以想像當時普羅旺斯的農產品有多麽豐富,地中海商業貿易有多麽頻繁。
阿爾勒還有許多名人遺跡,這是一群歐洲遊客正靜默的悵望著梵高的《星空下的咖啡館》。
這是普羅旺斯的嘉德水道橋(Pont du Card),它是古羅馬時代引水渠工程的一部分。今天,橋下的河水幾乎幹涸見底,橋的四周一片清冷寂靜,然而這座兩千年前的古跡,居然漂漂亮亮地映入我們的眼簾,一點也沒有曆史的滄桑感。
這個引水渠工程是為了從五十公裏之外,將水引入尼姆城。這不是一種舍近求遠嗎,因為河裏有水,為什麽還要建一座橋從遠道引水來呢?
無論原因怎樣,嘉德水道橋都充分顯示出古羅馬工程技術的高超,令人歎為觀止!橋身高50米,將近二十層樓的高度,最大的橋拱跨度也達二十五米,建橋用的石塊,每塊重六頓,在沒有粘合劑情況下,隻有這樣的重量才能保證磚塊穩定地結合在一起。
水道橋分三層,下層是基本的橋,可以走人和車馬,大跨度的橋拱可以讓河裏的船通過;上層是水渠,水渠上有蓋子,為了不讓水蒸發,相當於現代的自來水管;中層是為了加高水渠的高度,保證在輸水過程中水位的落差。
我相信,在曆史上的某一個時段,普羅旺斯曾經極度繁榮,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奢侈”行為,來解釋羅馬人曾經有過的非凡創造力。水道橋的外觀至今看起來仍然那麽優美壯觀,這是一種美學內涵,是普羅旺斯曾經有過的財富水平和文化高度的自然流露。
(圖文原創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