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私塾

多年網上教學,針對美國高中的數學和物理,學生最低年級從六年級開始。
學校課程的提高以及針對美國標準考試的準備:SSAT數學,SAT數學,AMC競賽,AP微積分,AP物理,APC物理,物理碗,F=ma。特別針對國內打算來美讀大學
正文

我有多好

(2024-01-06 07:14:34) 下一個

偶爾回頭一看,教書的這幾年,記憶中似乎就是最近兩年事情最多。想來也正常,以前的教學以華人教育中心為主,雖然也和家長交流,但是畢竟中間隔了一層,家長們和教育機構的負責人交流得比較多,大多數時候我都沒有家長的聯係方式,最多有的時候下課了看到家長在就聊兩句。而現在,我自己開私塾,和家長的接觸沒有“中間商”,很直接,各種問題直麵我而來。經過一段時間,我自己一直在反思一個問題,就是:我這個老師究竟有多好?

有一些家長非常認同我,這種情況比較容易被我看到,畢竟善意的表達是不用躲躲藏藏的。我說的不是口頭的表揚,而是實際行動上的,比如有幾個家長不斷地替我宣傳,和一個,兩個,甚至三個朋友去說“你家孩子不也是高中嗎,或者馬上要讀高中嗎,趕快去張老師那裏掛一個號啊,我保證你錯不了”。這是我猜的,總之八九不離十應該都是這類的話吧。這些家長就是不斷地在替我宣傳的超級傳播者。
也有很少的家長覺得其實沒什麽用,浪費錢的。當然,這種聲音就不會那麽容易到我這裏來。我雖然低頭教書,但我也不傻,偶爾還是會通過其他渠道知道一點,即便隻是從家長的態度我猜也能猜出一二來。
兩種家長都有,這隻能說明我是一個正常的老師。不管作為一個人也好,一個老師也好,總有人喜歡你,有人天生就不喜歡你。從這裏沒法判斷,隻能說我是一個正常範圍裏的老師。
從別人的評價裏很難得出確定的結論,那我自己到底有多好呢?我想來想去,我也隻能從自己的努力程度預測結果。我估計應該是在平均線略微朝上。這個結論隻是因為我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的平均時間應該比所有老師的平均值要多,多很多。雖然努力程度多了很多,但是從因到果,不是單一的對應關係,太多其他因素混雜在裏麵,所以結果也隻能提高那麽一點點。所以說“略”上。
比如,我到現在還沒有看到一個單個的老師,能把所有要教的材料都搬到網上去的。網課很多,比如像AOPS那種,但那是大機構,應該是有固定的編程團隊,提供背後的IT服務。而我是一個人孤軍作戰。為什麽一個人還要搞那麽大一個陣仗呢?因為隻有把材料放到網上去有很大的靈活性啊。這樣我才可以在比AOPS有更多麵對麵的靈活性的同時,也不損失教學基礎設施的優勢。比如,網上材料可以方便地遠程和學生交流,可以很方便地把材料歸類到合適的章節去。這個和以前我們都是用的紙質的照片,現在都是在手機上看是一個道理,可以更為靈活的欣賞,而且是和親朋好友一起欣賞。但是這個輸入到計算機裏的過程是一個費事費力的過程,絕大部分是要靠一個字一個字的敲打才能進去的。這一點我從第一天在華人的教育中心教書就意識到了而開始執行的。

當然,題目輸入之前,首先要有建立背後的編程的功能支持。最重要的先建立一個基本的架構,才能讓後麵的材料能夠被輸入和管理。

比如,如何統計學生的做題對錯,應該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事情,學生之間的相對水平的比較也很明顯。而我上課的時候隻需要點擊紅色的地方就可以直接跳到那道題目進行講解。有group lesson的時候就可以先找幾個學生共同的錯誤。要知道,要讓學生自己說自己錯在哪裏,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為學生很多時候是不可相信的,他們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會騙人,或者說我知道我錯了幾道題目,但記不得是哪一道題目了。要讓一個學生把錯題自己記下來,極少有學生靠自覺做到這種事。而程序的功能就是我作為一個成年人看到他們身上的學習精神的不足,但是選擇原諒他們的年輕不懂事和還是把家長的錢當大風刮來的心態,最後從技術層麵去彌補這件事情,節省上課時間:

(綠色代表做對的,紅色代表做錯的,空白代表沒有做的)
.
又比如,程序可以做到自動把所有學生以往做錯的題目放在一個地方,以便他們自己以後複習。這些事情其實學生自己也能做,但是真的能做的有多少呢?所以隻能靠外界來幫助。靠人是不可能的了,誰能每道題目跟著學生做,然後拿筆記下來你這道題目做錯了,放在一個小本本裏呢?學生自己不太可能總結歸類,這個即使是很自覺的學生都不可能有這個精力去做這件事,隻能讓程序來幫助完成。


靠程序建立了一個可以更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的平台以後,就是大量的題目的輸入。這裏麵,首選當然就是每年的真題了。比如,我們都知道AMC的考試越來越難了,我把曆年的題目輸入到我的題庫去的時候就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我輸入的時候也是挑題目的,有的題目實在太容易,我也就跳過了。發現隨著越往前幾年走,越來越多的題目不用輸入,實在是太簡單了,如下:

總的來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比平均線略高的老師。這個並不是因為我的水平高很多,更重要的是大量持續的精力付出。並不是題庫建好了就完了,而是需要不斷地去增加題目,和每次上完課以後覺得從哪一個角度去講比較好,然後根據那個去調整,都是很花時間的事情。從單個學生的個體來說,這種好處的差別很小,不見得能比老師總體的平均水平要好多少。因為我一直覺得學生老師家長三者之間學生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在某一個階段一個學生能不能學“進去”是要看他在那個階段的學習心理狀態的。但是從整體來說,這個過程可以讓教學效果逐年提高,越教越精。但就算如此,學生的提高受太多環境因素影響,比如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一個上限的,所以我的目標其實也隻能設在做到絕不耽誤一個本來能夠有所提高的學生。我所做的一切,像編程,把材料輸入我的網上題庫之類的事情,再精進其實用處並不是我所指望的那麽大的。這背後的動力一半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讓家長付了錢物有所值,我心可安。另一半就是為了自己好玩而已。對我來說,就是搭積木。

以後我再寫一篇文章,叫做“我有多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