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22 走出舒適圈的中東行(以,約)之二 -- 風從海上來

(2023-02-08 17:23:01) 下一個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的分治決議,以色列的國土麵積為1.49萬平方公裏,但曆經四次中東戰爭,他們占領的地方卻越打越多,目前實際控製的地區大約有2.5萬平方公裏。

 

以色列國土呈狹長形,南北全長470公裏,但東西最寬僅有135公裏。

以色列雖然很小,但根據地形,也分四個區域:

1.地中海沿岸
2.中部丘陵山區
3.約旦河穀地帶
4.內蓋夫沙漠

我們在以色列的行程基本按照上麵的順序。

以色列雖然大部分地區是沙漠,但海岸線也有將近200公裏。就在這短短的距離內,卻有兩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以色列總共有九處世界文化遺產) - 海法的巴哈伊中心和阿卡古城,還有一處被列入文化遺產待選名錄。

出發之前,閱讀前人寫的攻略,發現提到凱撒利亞的人並不多,但我們還是把它放在了行程裏,因為這兒是以色列保存最好的古羅馬遺址之一。

 

古羅馬遺址很多,但緊鄰碧水藍天的地中海,是凱撒利亞得天獨厚的地方。

 

這兒是以色列訪客量最大的國家公園,每年接待超過90萬人,自2000年開始,凱撒利亞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待選名單。

凱撒利亞(Caesarea),距離海法不到40公裏。

去的那天,海濱氣溫接近30度,口渴難耐,於是在公園門口點了三杯鮮榨的石榴汁,口感很好,沒有我們在塞維利亞喝的石榴汁的澀味。

舊約裏曾提及,石榴是古以色列的七種植物之一:

”‘你要謹守耶和華你神的誡命, 遵行祂的道,敬畏祂;因為耶和華會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 有源, 從山穀中流出水來.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 橄欖樹和蜜。“
 

猶太教祭司袍子的裙邊通常會繡上石榴,據說被毀掉的所羅門聖殿門前的柱子上,也有四百個銅做的石榴。

凱撒利亞曾是以色列古代最大的城市,鼎盛時期有超過10萬居民。猶太人,撒瑪利亞人,基督徒,拜占庭商人,馬穆魯克人,十字軍騎士,奧斯曼人都曾在這兒留下過身影。

公元前25年,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在此動用十萬餘人,費時數年,修建了一座海港和宮殿。由於希律的父親安提帕特二世(Antipater II)曾經救過凱撒,希律家族被羅馬帝國特準,代行統治以色列。為了表示對凱撒的忠誠,希律王將這個地方取名為凱撒利亞。

希律王是一位基建狂魔和設計大師,他主持建造了猶太人第二聖殿,完成了耶路撒冷城的修繕,那堵至今還引得眾多猶太人哭泣不已的西牆-哭牆就是他的傑作,他還建立了諸多雄偉的堡壘,比如我們計劃前去的馬薩達。

我第一次知道希律王的名字,還是從《聖經》的新約 - 馬太福音:

 

”希律王看到自己被智者嘲弄,勃然大怒,派人將伯利恒和附近所有二歲以下的兒童統統殺害。“

 

耶穌誕生前,傳說即將在伯利恒誕生的某個嬰兒,會是未來的以色列王,於是,希律王一不做二不休,下令殺死附近所有2歲以下的兒童。耶穌和瑪利亞不得不逃到埃及才躲過追殺。

如希律王這樣有幸被寫進《聖經》的古羅馬曆史人物很少,即使如凱撒這樣的蓋世英雄,聖經裏麵也不過隻借著耶穌的口說了一句: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2007年5月,經過35年鍥而不舍的探尋,考古人員在耶路撒冷以南12公裏處的一個山丘上,發現了已經遭到破壞的希律王的墓地,發現大量石棺的碎片,但沒有發現他的屍骨。

 

如果希律王是真實存在的,那麽聖經的真實性是不是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驗證了呢?

迎著海風,一路走去。

再顯赫的曆史人物,再奢華的宮殿,都抵不住歲月的侵蝕。

2000多年過去,凱撒利亞,曾經的海港,曾經的宮殿,如今隻剩下無言的柱礎和無頭的雕像。

再過2000年,現世的我們又能留下什麽給那時的他們呢?

海法以北25公裏的阿卡,如今是比前者名氣弱得多的小城,但卻是以色列之行,地中海沿岸我們最想去的地方,因為曆史上,它遠比海法和凱撒利亞血雨腥風。

 

在這座小城,LD第一次因為沒帶無人機而深深的懊惱。下麵的阿卡鳥瞰來自《醫院騎士團全史》的插圖。

很久之前我看過的電影《薩拉丁》,讓我知道了遙遠的中東,有一座小城叫阿卡,在那兒,一千多年前曾經有兩位了不起的人物:薩拉丁和獅心王理查。

阿卡(Akko)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曆史長達5000多年,但真正讓它聲名遠揚的是1000多年前發生在那兒的故事。

 

在涉及阿卡的英文曆史書籍中,出現最多的單詞是:Crusader(十字軍)。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興起,公元638年他們占領了聖城耶路撒冷,隨後不到300年的時間,穆斯林大軍席卷了伊比利亞半島和西西裏,占領了當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小亞細亞的大片領土。1095年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Alexios I Komnenos)呼籲西方拉丁世界出兵援助,共同抵禦穆斯林的入侵。

1096年由武裝貴族和騎士組成的十字軍從歐洲出發,開始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9年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和附近大片領土,成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和另外三個附屬拉丁小國。

1104年當時的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一世(Baldwin I of Jerusalem)率軍攻克了阿卡,這座小城就此掀開了在中世紀曆史上為人銘記的一頁。

 

1144年穆斯林開始反撲,西方基督教陣營於1147年開始第二次十字軍東征,2年後東征以失敗告終。

 

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Saladin)率領大軍攻占阿卡,1189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開始。

 

1191年6月英國國王理查一世(Richard I) - 綽號獅心王 - 率軍抵達阿卡城下,在法國國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率領的法軍的配合下,7月再次攻克阿卡。

沿著馬道走上阿卡城牆,800多年前的金戈鐵馬之聲,似乎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敵對雙方各有勝負。1192年薩拉丁和獅心王理查簽訂《雅法條約》,正式將阿卡沿岸割讓給十字軍,但理查卻從此再無機會拿回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王國不得不定都阿卡,史稱第二耶路撒冷王國。

走入阿卡城堡,迎麵飄揚著獅心王理查,三隻獅子的軍旗。

城堡裏還有一麵神聖羅馬帝國的旗幟。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由當時遭到教皇絕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西西裏國王腓特烈二世率領,這也是九次東征裏唯一兵不血刃的一次。通過和穆斯林的談判,十字軍拿回了耶路撒冷,可惜隨著腓特烈二世匆忙返回西西裏,耶路撒冷再次落入穆斯林軍隊的手裏。

 

有關腓特烈二世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我寫的西西裏遊記 -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index/73753/#123724。

這些是當時十字軍使用的器具,雖然一百多年間,十字軍和穆斯林以命相搏,但生活習慣上他們還是不知不覺受到了當地人的影響。這些精美的家具或多或少都有了伊斯蘭文化的痕跡。

在LD的引導下,兒子對於軍史也有了濃厚的興趣。

城牆北麵是著名的“十字軍大廳”(Hall of the Crusader Knights)。

這兒曾經是醫院騎士團總部,整個大廳由主廳,餐廳等諸多廳堂組成。英國占領時期,這兒還被用作監獄,曾經在此關押過後來擔任以色列國防部長,在以阿戰爭中叱吒風雲的摩西 達揚(Moshe Dayan)。

十字軍東征,也孕育了好幾支騎士團,他們成立的初衷是為了保護萬裏迢迢奔赴耶路撒冷的西方朝聖者,後來騎士團也加入了十字軍對穆斯林的作戰。其中最著名的有兩支: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

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標誌是紅底白十字,戰鬥力相對最弱,卻存活時間最久,一路從阿卡到羅德島再到馬耳他,直到現在,雖然沒有一寸土地,卻它卻依然是聯合國的觀察員,被聯合國視為主權實體。

 

LD一直有一個計劃,希望有一天我們能沿著昔日醫院騎士團的發展路線,走一圈。

空曠的騎士大廳裏,兒子好奇地玩起了昔日騎士們用來消遣的套圈遊戲。

另一個騎士團是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戰鬥力十分彪悍,標誌是白底紅十字,因初來以色列的根據地是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山而得名。

1187年薩拉丁占領耶路撒冷後,聖殿騎士團搬遷至阿卡。為了方便撤退,他們修建了一條長達300多米的地下隧道,直通海邊的港口。

但聖殿騎士團卻是團滅的淒慘結局。

因為教皇的免稅特許,聖殿騎士團在後來的歲月裏積累了大量錢財,並開始借貸業務,甚至連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都是他們的的欠錢大戶。

 

為了徹底賴賬,1307年10月13號,腓力四世突然將聖殿騎士團列為“異端”,開始大規模清洗。從此聖殿騎士團徹底從曆史舞台上消失。因為那一天又是星期五,從此西方人就覺得13號如果逢星期五,就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

 

電視連續劇《騎士隕落》(Knightfall),濃筆重彩地展現了聖殿騎士團那段悲催的曆史。

風風火火的十字軍東征,曆經九次,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之手,1291年,十字軍最後一個據點阿卡被埃及馬木留克騎兵攻陷焚毀,存在了200年的耶路撒冷王國就此覆滅,十字軍在阿卡的痕跡也長埋於地中海畔的黃沙之中,直到700年後陸續被後人發掘出來。

 

這700年間的大部分時間,阿卡都被穆斯林統治。

傑紮爾清真寺(Mosque of Jazzer Pasha),又稱白色清真寺,是耶路撒冷之外以色列最大的清真寺,由當時統治阿卡的奧斯曼帝國總督傑紮爾下令建造。我們經過的時候,正是穆斯林禱告時間,我們無緣進去參觀。

土耳其浴室(Al-Basha Turkish Bath),同樣是在傑紮爾統治時期建成,其中最出名的是一個中央有著大理石噴泉的六角形蒸汽室。

裏麵擺放著正在洗土耳其浴的客人模型和搓澡的服務員模型。

這座浴室一直使用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穿街走巷,眼前是熱鬧的阿拉伯集市。

2001年,阿卡成為以色列第一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古跡。

穿行在熙熙攘攘的阿拉伯巴紮間,我有些困惑,我們現在是在以色列?

阿卡是以色列所有城市裏,非猶太人最多的城市,32%的人口是阿拉伯人,而在老城阿拉伯居民居然竟占90%以上。

不知不覺,天色接近黃昏,我問兒子,晚上吃啥,兒子說,在海邊,當然要吃海鮮了。

於是我們來到了這家海鮮餐廳,邊吃飯,邊等太陽落山。

一大盤海鮮端上來,LD說,這家餐廳顯然不是猶太人開的,因為根據猶太人的食物禁忌(Kosher),海洋,河流,湖泊中的生物中,隻可以食用有鰭和鱗片的,因此蝦蟹等甲殼類,貝類,章魚,魷魚,以及鱗片不明顯的鱔魚等不能食用,而我們這一盤裏麵,這麽多海蝦和魷魚。

走出餐廳,夕陽西下,古老的阿卡城堡被染上了一層金黃色。

800年前的現在,那些十字軍和騎士團的戰士也應該是沐浴著同樣美麗的落日吧,但我們想的是明天去哪兒玩,而他們擔心的是明天在哪兒死......

麵對著漸漸消失在黑暗中的大海,想起泰戈爾的飛鳥集裏的幾句詩 - 生命如遠渡重洋,我們相遇在同一條小船上。死亡是彼岸,我們各歸於他處。

夜色下的清真寺,曾經在此廝殺的薩拉丁,理查,腓力,如今你們都歸於何處?

也許因為在海邊盤桓時間過久,手機和充電寶都沒有電了,好在這些年和我們一起旅行,讓兒子的認路能力大大提高。靠著一張阿卡的地圖,我們終於在夜色中走回了停車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