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81)
2020 (59)
去年底有人托我幫她一個熟人的孩子找數學家教,我把一位教數學的朋友推薦了過去,之後就沒了下文。直到上個假期我偶然碰到那位數學老師,才知道她已經開始輔導我介紹過去的男孩子。聊天時我順口問了一句:那孩子程度怎麽樣?數學老師是個華二代,中文很地道。她說: “挺好的,特讓人省心那種。然後貼近我的耳朵低聲補充了兩個字:雞娃!
本來她說話是“你懂的”那種口氣,可偏偏我沒懂,好奇心沒拐彎就從嘴裏蹦了出來:他媽媽是“雞”?這回輪到那數學老師發愣了:“雞”? 轉而她醒過夢來大笑:“您可太逗了。他媽不是雞,是虎媽!。。。”
我自知說錯了話,對“雞娃”的理解有誤,但當時還是一知半解,被她笑了一通,自己臊眉耷眼地回家了。
到家我就放狗搜“雞娃”,恍然大悟:
雞娃-網絡名詞,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拚搏。 這種行為就叫做“雞娃”。是近幾年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 “給孩子打雞血”,不停的讓孩子去學習,去拚搏。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培訓打雞血。(百度百科)
原來如此,我那差池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啊!雞娃這個詞啥時候悄悄誕生了呢?我這個漢語老師居然如此孤陋寡聞,太不好意思了。
要說在咱中國語文裏,“雞”這幾十年真沒少受編排。我記得小時候有個非常流行的謎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打一動物)。
這謎底不揭自清,三歲小孩子都知道是頂著紅冠的白色大公雞。後來了解到這謎語來自明代唐寅的一首詩《畫雞》。
(網圖)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就是小時候我腦子裏畫下的雞的樣子。雞雖有公、母、大、小、顏色之分,但不會有別的解釋。除此以外,我喜歡吃雞肉,喝雞湯,還養過幾茬毛茸茸的小雞崽,看它們長成大公雞、大母雞,生下美味的雞蛋;更況且人們常說“一唱雄雞天下白”,因此種種,雞在我的記憶裏從來都是美好的動物。
當然,北京人稱小氣的人”雞賊“,叫小心眼兒的人”小肚雞腸“,小男孩的生殖器被俗稱”小雞雞“,但這些都是形象性的比喻,無傷大雅。
曾幾何時, “雞”非昔比了呢?
第一次覺得影響了自己心目中”雞“的形象,是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開始知道雞在廣東一帶是妓女的代名詞。雖然如此,但這個聯係不難理解,”雞“、”妓“同音,中國人向來喜歡在同音字上做文章。
後來網絡發達了,網上開始盛行“心靈雞湯”。就是那種有提神洗腦勵誌作用的網文。開始“心靈雞湯“是褒義的,有些雞湯的確有慰籍心靈之功效。可後來雞湯在微信裏轉過來轉過去,轉上百遍的都有。不單單是我覺得膩,很多網民後來都反感所謂正能量的雞湯文,叫它”心靈毒雞湯“。由此雞湯也成了貶義詞。
如今又來了“雞娃“。我這陣子一直納悶兒,既然來自虎爸、虎媽,或虎媽、狼爸,為什麽不叫虎娃、狼娃呢?明擺著雞比起虎和狼來要好欺負。前些時蓬萊閣博主寫了一篇《第一次-殺雞》,生動絕倫。她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姑娘都殺得,可見雞真的是世上最弱之肉。
無論如何,“雞娃“已經入典。不僅如此,網上還有進一步的相關解釋:普通孩子叫青蛙,非常優秀的學生叫牛蛙;數學好的叫奧牛,英文好的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家長對孩子藝術、體育等天分的培養,比如琴棋書畫等,被稱為素雞—雞血級別的素質教育。(百度百科資料)
眼下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我看到了第四集。裏麵的小男孩子悠的媽媽就是個虎媽,或叫“雞娃家長”,孩子才是個小學生就被送出去補習奧數、英文。無獨有偶,孩子一個班上幾十個學生娃,隻有4個沒有在外麵上補習班。外麵的補習班一堂課要上兩個半小時。而那補習班的費用也令人瞠目:小學五年級數學課一年15800元包補50節課,難怪子悠媽媽不敢生二胎。
(《小舍得》劇照)
《小舍得》這劇一上線就爆紅,估計和劇中揭示的中國親子問題的普遍性有關係。“雞娃“這個詞也由此得到藝術化的詮釋。我這回腦洞大開:原來”雞娃“的媽媽不是”雞“,青蛙、牛蛙也不是從蝌蚪變來的,素雞不是豆腐做的,不能吃。。。
學了!
問侯王妃,母親節快樂!:))
祝王妃和朋友們母親節快樂!
娘娘別減肥,增肥才是王道,我們愛你更多!
把轎子升級為豪華轎車,給你配備專門司機,盡管到圓莊吃香喝辣好了~~
雞娃,主要還指“給娃打雞血”,媽媽們常常這樣對話“在幹嗎?又在雞娃”“唉,不雞不行,形勢逼人”。 俺家就是雞不動了,剛從深圳逃到加拿大了。
當然也可以XXXX是雞娃家長,還是強調有“給娃打雞血”動作。先名詞動用,然後又用動名詞去修飾家長。(哈哈,想想好玩,這個詞在國內都用好幾年了,從來沒有想過語法,今天澳洲中文老師撰文倒是讓人仔細思考一下)
但是的確不常用 雞娃來說孩子。 但是問題來了,牛娃是指水平,那麽小孩很拚命學習用什麽描述呢? 帶娃好幾年怎麽從來沒有遇到過。----或者說 這小孩很自覺,這小孩很拚。這小孩這一段象打了雞血一樣。
當然網絡用語發展很快,也許再過一年,這麽簡說又流行開了。
----------
雞娃這個詞,明明就是用“打雞血”的“雞”字,做為諧音字,代替了“激勵”裏的“激”字。用“雞”字代替性服務女士的“妓”字,也是諧音字的用法。中國的文人,一直有使用諧音字的習慣。
說老實話,我要是你,估計也會脫口問出同樣的問題。“雞娃”那不就是“雞”的“娃”嗎?^_^
你那位數學老師朋友挺厲害,身在澳大利亞竟然也掌握了這麽前衛的詞匯。
問好王妃,最近慢慢體會到好壞教育的差別,
速成班,填鴨真是害人,關鍵是破壞人的想像力、活力。知識都是死的。
而且社會上很多教育廣告還真有賣拐的功效,不是把人教活,而是先把人忽悠癱瘓。。。
再看看,那些貼廣告的人,自己又是什麽素質呢?也許是校辦工廠的。。。
好久沒有去拜訪你家廚房,回頭去看看,問好!
謝謝山裏人過來,好久不見。
跟著王妃與時共進~
《小舍得》今兒晚上我就可以追完了,往下看,歡歡媽由貓媽秒變虎媽,那瘋狂程度令子悠媽都嗔目結舌,自歎弗如!
唐代詩人李義山先生,就是曆史上最有名的諧音字大師。他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裏麵的“絲”字,就是代替“思念”的“思”字的諧音字。用來表示對友人情人的“思念”到死方休。這句充滿哀怨惆悵的詩句,到了今天竟然被解釋成類似“小車不倒隻管推”“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之類的勵誌雞湯文。真能把一千二百年前的古人,氣的從墳墓裏跳出來抗議了。
有時候想想,小女孩二十出頭就稀裏糊塗生娃,開始當媽,自己還懵懵懂懂,整個都是小孩帶小孩,街上流行啥就拿回家給小孩,打針。真是遊戲人生
原來娃還有這麽多名詞,我一個都不知,但對打雞血太知道了,覺得雞娃這詞用得生動。
娘娘以後就專門介紹新網絡用語吧,給一班學渣網譜一下,我第一個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