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唱歌的音色和音域

(2025-05-24 06:20:49) 下一個

前兩次我討論了真聲和假聲的問題,兩次解釋不一樣,第一次用頭聲共鳴解釋假聲第二次用湍流哨音解釋假聲,那麽,究竟哪種解釋對呢?這一講過程中我討論這兩種解釋怎樣殊途同歸。

好了。讓我們先討論音色的問題。聲音好不好聽,是一種主觀感受。男人就覺得女聲好聽,女人就覺得男聲好聽。因此,用物理原來解釋音色很可能會踩雷。不過,誰叫我是物理學家呢?

先聊聊主觀感受,我們喜歡聽小鳥叫,“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多美呀。因為小鳥基本不會對人類有什麽威脅。但老虎叫就會令我們感到恐懼,因為老虎會危險到我們的生命。因此,我們會認為鳥鳴音色好,虎嘯音色不好,這是基因本能。我們喜歡聽潺潺流水,因為水是生命的源泉,沒有了水,我們就無以生存。古代四大人類搖籃文明都發源在江河流域,因為有河流才有農業。大部分水的聲音都是悅耳的好音色。

而物理學家則認為,好的音色是因為聲波是諧波組成。


最上邊的是諧波,數學表達就是正弦波或餘弦波。下邊的方波,三角波,和鋸齒波都不是諧波。從聽覺的機製來講,聲音從外耳道進入耳朵,振動耳膜,你看看,是不是諧波讓耳膜振動最舒服,沒有尖尖角角的突變,尖角突變會對耳膜和支撐耳膜的肌肉承受劇烈的衝擊,而產生不適,比如指甲刮玻璃黑板的聲音,聽這就鑽心的難受。耳膜耳鼓耳骨骨鏈把聲音傳遞都內耳,這個傳遞過程的聲波振動,當然是諧波舒服,七棱八角的波對肌肉和骨骼的傷害會很大。


這是一張聲波的圖。上邊還有音標,就是某人發不同音素的波形。我們看下邊三個波有豎的粗線標記波長,第二行波形先對簡單,一個波有兩個波峰波穀;第三第四波形很複雜,一個波有11個波峰或4個波峰。但是,第三和第四個波比較平滑,接近諧波,而第一第二個波很多尖刺。以我們眼睛的評估,第三第四的音色應該比第一第二的音色要好。


這是噪音的波形。前圖第一第二個波是波形上有小尖刺,這個噪音的波形是尖刺的幅度比波形本身幅度要大一二倍。

所以,我們唱歌時要聲音柔和圓潤一些,應該就是把這些波形的尖刺磨平,就是盡量唱諧音。

比如流水,潺潺流水的水波就接近諧波,而洪水咆哮時水麵浪花激濺,就是洪水咆哮時噪音多,就是潺潺流水音色好,洪水音色不好。潺潺流水安詳灌溉農田,洪水毀滅農田。是不是有點天人合一呀?主觀感受和物理原理重合呀?

我們聽聲音,聲音通過耳鼓和耳骨傳到內耳,在內耳裏邊把機械波變成神經傳遞的電信號傳入大腦。神經傳播信號靠的是神經膜內外的電位差,是一種全或無信息,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數碼信息。這個電位差形成靠的是鈉離子和鉀離子。所以,內耳把機械波變為神經信息是一個調製過程。無論機械波傳遞還是電位信息傳遞,都已諧波最舒服,噪音對聽力係統有破壞作用,即音色不好。

好聽的音色,有兩個因素,其一是諧音,即平滑的波形;其二是泛音。

什麽是泛音?簡單來說,泛音就是倍頻的聲音。

今天共識的泛音理論,就是基頻和倍頻之說。



波形可以一般表達為以上這個傅裏葉展開形式。就是一個波可以看成是一係列的諧波組成的。這些諧波的基頻是f, 就是n=1那項。n=2的項就是兩倍基本的頻率。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波展開就是基頻諧波和倍平諧波的疊加。所以,唱到中央C的do是440赫茲頻率,泛音就是880頻率和1320頻率,等等。a0是什麽?a0不是波,是一個恒定值。比如我們鼓膜振動是波動,這個波就是壓力波,就是空氣壓力作用在鼓膜是上的波,但是,耳內核耳外可以有個恒定的壓力差,這和火神山醫院那樣室內保持負壓類似。波有正弦波和餘弦波,這是邊界條件決定的。正弦波的波節在邊界上,如小提琴,琴弦的兩端是固定的,就是正弦波。而餘弦波的波峰和波穀在邊界上,即邊界是自由的,如笛子的波就是餘弦波。

泛音對音色至關重要,有泛音,音色才洪亮,寬厚。為什麽呢?比如我們要唱大聲點,如果隻是一個頻率,就會把聲帶扯破,把喉嚨扯破。但是,如果是加上一些泛音,則聲音大了,但聲帶很多喉嚨還遊刃有餘。這就像是男聲四重唱一樣,每個聲部單獨聲音不大,四個聲部合唱聲音就大了。我們聽到一個洪亮的歌聲的時候,並不感到聲音的吃力,好聽的洪亮的聲音和大聲喊的聲音的區別,就是洪亮的聲音有更多的泛音。所以,追求音色優美和音色的變化,就得有運用泛音的能力。而泛音產生於共鳴。如果基頻激活了,倍頻也能激活,因為邊界條件是一樣的。為什麽小提琴和二胡音色不同,都是440赫茲的中央C,如果都是一個頻率,聽起來就應該一樣呀,聽起來不一樣就是還有泛音,就是泛音的成分不同。

這是一個關於發聲疊調技術的視頻,從3'20"開始有一段基音與泛音的圖像,是橫軸為時間縱軸位頻率(可能是頻率的對數)的圖,圖示出泛音。疊調有兩個調,我們可以聽到高音那個調就是哨音,可以和基調脫離唱出不同的調,這就是印證了我第二講討論到的哨音不是聲帶發出的聲音。從3'20"開始的圖像中我們看到,這個哨音是在泛音中爬行的,即變化不同泛音的比例而得出的高音調。而泛音是由共鳴產生,這就印證了我第一講的頭聲是共鳴的理論。可見,我前兩講關於頭聲的理論雖然不同,但並不矛盾,隻是對同一現象的表達不同而已。當然,這都是紙上談兵,聲樂畢竟是一種藝術,如果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的話,那麽,兩種表達都是利用非聲帶發音。湍流哨音不是聲帶發出的聲音。如果聲帶發出的是基調,那麽泛音就是共鳴出來的,不是聲帶發出來的,是靠氣流的作用共鳴出來的。即兩種理論指導唱歌學習的目標,都是少用聲帶,發音部位要盡量遠離聲帶。沈老師教唱歌時經常這樣告誡學生。

為什麽必須是倍頻才是泛音呢?從上邊的數學公式可以看成,倍頻和基頻的邊界條件一樣,即和諧,和諧音和起來而不違反相同的邊界條件(如小提琴的琴弦的長度)。比如紅軍長征隊伍保持共同同的行軍速度,成人紅軍戰士一秒鍾走一步(基頻),紅小鬼就得一秒鍾走兩步(倍頻)這樣速度才保持一致,就是和諧。不同的諧音可以和在一起。

但是,我對泛音是倍頻的理論是有意見的。為什麽必須是倍頻?不是倍頻能不能是泛音?我認為所有和基頻不同的和諧的頻率都是泛音。比如我們彈一個和弦,do mi sol同時奏出來,do就是基音,mi和sol就是泛音,這不是很和諧嗎?do的頻率是440赫茲,sol的頻率是660赫茲,sol的頻率不是不是do的頻率的一倍,而隻是半倍,但聽起來非常優美,非常和諧,和弦是演奏伴奏中最常用的手法。這在上邊的數學表達式中怎麽表達呢?我們可以把2f最為基頻,如2f是440赫茲基頻,那麽3f就是660赫茲泛音。就就相當於紅軍男戰士走兩步,女戰士走三步,行軍速度保持一致。


這張圖是克拉尼振動圖案。是一個四方金屬板上方些沙子,敲一下讓它振動起來,沙子就聚集到波的節點線上。如第一張和第二張圖,就是簡單的二維波圖形,橫向和豎向的波都可以用我們上邊一維波的數學公式表達。但是,二維波的組合變化方式是很多的。上圖中每一個圖形,都代表了這個四方金屬板的一個特征振動模式。共鳴,就是激發不同振動模式。你可以放些沙子在鼓麵上,敲鼓的不同位置,而得到不同的沙子沉澱圖形。一個鼓聲,包涵了基頻和泛頻,即一個主要最響的頻率和一些其它振動模式的泛頻,這些泛頻不一定是倍頻。這隻是二維,何況我們口腔頭腔型腔是三維的呢,振動模式一定更多跟豐富,因此才有不同的歌手有其各自自己不同的音色。

在回到我們的數學公式。如果2f是440赫茲主音或基音do,3f是660赫茲是泛音,那麽1f220赫茲是什麽,我認為這也是泛音。按照我的看法,比主音頻率高的泛音是泛音,比主音頻率低的泛音也是泛音。寬泛點來說,我們可以用“倍頻”泛指高於主頻的泛音,盡管這是泛音的頻率不完全是主頻的整數倍。我們也可以用“半頻”泛指低頻率低於主頻的泛音。比如和弦do mi sol,在鋼琴上敲下去的時候,三個鍵力度是一樣的,音響也是一樣的,但我們聽覺對頻率的反應有對數關係,聽起來好像是do為主音,mi和sol是泛音。但數學上我們完全可以說mi是主音,do是“半頻”泛音,而sol是“倍頻”泛音。歌唱的時候,泛音的音量應該比主音小,這才構造出音色。但也不一定,我們往往會談到混聲,胸聲和頭聲的混聲,就有人和弦do mi sol等量混合。等量混合就使得音調變化的時候可以主音和泛音互換。這點我們在上邊疊調的視頻3'20"開始的圖像中觀察歌者哨音變化中看到,即哨音在不同的泛音中來回穿梭,是的哨音調和基調是完全不同的旋律。

所以我們唱歌,把聲音掛在眉心,就是要有“倍頻”泛音,由於倍頻泛音的存在,不僅音色優美了,而且音域也寬了,因為我們唱到高音的時候可以把主頻換到鄰近的一個“倍頻”泛音裏邊,即所謂“換聲點”。同樣,我們唱歌還要有胸腔的支撐,就是要有“半頻”泛音,有低音的泛音,把低音的泛音也混進來,當歌聲下行的時候,鄰近的“半頻”泛音可以轉變為基頻或住頻,就是我們聲音下行的“換聲點”。

所以,有豐富的泛音,不僅使得音色美麗,而且拓展了音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