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侃侃而談道德經(81)

(2012-05-11 06:14:23) 下一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能言善辯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存技巧。自然經濟則不同,以能幹有效為生存技巧。中國有薑太公釣魚的故事,還有劉邦三顧茅廬的故事,都是能人隱匿不張揚。有本領讓別人去說。這是中國人的美德,這種美德在農業社會很實在,但在市場經濟衝擊下已經失去其經濟基礎。農業靠天時,誤了農時則一年生計都困難。如果你心中對農時沒有底,看到村裏能人開始播種了,就跟著播種,不用對方說出來,你自然尊重對方。當然,萬一預定災害,誰也沒有責任。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人的精力有限,知識專一與知識廣博有一個最佳配置和相互替代的關係。專與博並非完全互斥的積累,如“舉一反三”就是專與博相互強化的效應。如今是社會化大生產了,我們的生活和生產越來越依賴於專家,如醫生、律師、工程師和會計師等等專家。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就是專與博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樣的意思。人生有限,很難在一生中即是鋼琴家又是體育健將還是工程師。所以,過自己的生活,不必和他人攀比,要攀比,活的就太累了。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人生就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怎樣生活生命這段時間有意義。如今尚火化了,死後不能把積累的財富帶入棺材供以後考古學家挖掘文物用。聖人的生活意義在於“為人”“與人”,就是為社會為人民多做有益的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類似於佛教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相布什。行善而不著因果,如此才能跳出因果循環。中國自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和列強結下許多恩怨,內戰以及建國以來社會利益重新分配了多次,如此雖然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人與人之間也結下不少恩恩怨怨。如果都冤冤相報因果循環,則雖然物質豐富了,而心靈痛苦不見得減少。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為了社會貢獻而不去計較以往恩恩怨怨,才有可能擺脫利益糾結寬心生活。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是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寬心丸,沒有這個心態就是有福不會享。沒有吃不了的苦,隻有享不了的福。如今中國比三十年前物質豐富多了,自殺精神抑鬱卻增加了,增長了的經濟對一些心胸狹窄的人就是享不了的福。因為“為而有爭”而為物質利益所困惑乃至抑鬱難平。“為而不爭”是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一劑精神良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2009999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唵啊吽的評論:

仔細拜讀了。深受啟發。說到底,西方文明是建立在遊牧文明基礎上的。記得一位猶太人曆史學家講過,他們生活在沙漠,資源貧乏,為了生存,自古以來靠掠奪為生。先掠奪周圍的人群,最後是兄弟之間互相掠奪。
相對而言,我們華夏是很幸運的。我們位於地球上的中間地帶,即不太冷,也不太熱。也比較適合發展農耕。(一切的存在都是自然的選擇結果,包括人?)。
華夏文明,特別是人文方麵在時間上遠遠先於其它文明的發展是不爭的事實(西方文明其實還處於叢林法則階段,而中華文明早以完成從神到人的漫長轉化過程。)
為什麽西方在非洲經營了幾千年,非洲依然貧窮,而西方西用堅 船大炮打開中國大門100多年後,中國就變成了世界工廠?這也從另一個方麵支持LZ的華夏文明必勝的結論。
人生在世,就是為人做事。人做不好,什麽事也做不好。一個文明,一個社會都是由人組成的。華夏文明勝在勝在這一點。畢竟人心向上,人心向善。






唵啊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2009999的評論: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8/201006/19499.html

2009999 回複 悄悄話 想請教一下,博主是如何看中國的先賢們主張“抑商”的? “商”應該屬於今天所謂的“服務業”,或“第三產業。
這次發端於美國經濟危機與其自己創導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刻意淡出”第二產業“,側重於”商“等諸多”重商“的政策之間有什麽聯係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