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侃侃而談道德經(48)

(2011-09-05 18:48:35) 下一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智識機巧的知識技能等形而下的學問在於長年實踐積累,是謂“為學日益”;道這種形而上的反思在於不斷的抽象,去除枝枝葉葉的現象而找出永恒的規律,是謂“為道日損”。知識是越豐富越好,理論的公理和假設則是越少越好。越是公理少的理論應用範圍越廣。

 

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為學日益;對於主觀世界的認識,是為學日損。為什麽?人是社會的人,人從嬰兒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化過程,一個成年人的行為,要基本符合社會規範,否則就會被關到監獄或精神病院。人的行為,很多是社會規範內化的結果,這類行為是弗洛伊德說的下意識行為,不是主觀能動性的意誌行為,也不是自覺的意識行為,而是一種迫於社會壓力或滿足社會期望的行為。過於屈從社會壓力和過於執著社會期待以至扭曲精神的激進行為都是執著妄想,過於執著了反而和社會規範衝突。這種現象現代稱為原教旨。如每個宗教都是向善的,所有宗教都說為了普羅大眾的福祉,然而,何以宗教和宗教之間衝突之烈以至經常發生戰爭?這就是執著妄想的結果,或者說是原教旨的結果。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與一個原教旨打起來的八成也是原教旨。

 

所以,“為道日損”作為對主觀世界的認識的過程也是去社會化過程。這就是為什麽修行之人去深山老林隱居遠離紅塵俗世的原因,隱士脫離紅塵沒有社會壓力驅使,沒有社會期待需要去滿足。“為道日損”作為心理療法,就是把下意識轉變為顯意識。如有精神壓力了,去找精神醫師給予精神谘詢,現代最有效的精神療法實際上就是聯想療法,法律保護精神醫師和病人之間對話的隱私權不受侵犯,病人和醫師可以說出不受社會壓力和社會期待的想法,精神醫師隻是用自己的語言重複病人的話,讓病人聯想不斷,病人和醫師之間對話不斷,逐漸將病人下意識(潛意識)發掘出來,說出來,換不同的說法說出來,逐漸把潛意識變為顯意識。“為道日損”就是把內心固化成潛意識的社會化積累逐個剔除,對於病情輕的,有時候潛意識轉變為顯意識了,病情就緩解了,但是,當病人回到生活中,回到原來社會中,回到原來的社會壓力和社會期待中,其舊病就會複發。所以,戒毒戒酒的群體有集團療法,即每周定期以前座談聊天,相互傾訴和鼓勵即是一個挖掘潛意識的過程,也是自己組織一個亞社會,創造一個亞文化,讓病人得以重新社會化,達到改變病人行為的目的。參禪、打坐,觀想就是觀想自己思緒,觀想自己的攀緣心,不斷把潛意識發掘出來,變為顯意識,潛意識發掘出來了,心中莫名的躁動就減少了,這就是“為道日減”,佛家稱之為“去業障”。下意識的衝動減少了,社會化的潛意識去除了,就認識了主觀世界的真我,認識了本性。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上邊說了,心理療法在於改變行為,認識到本性以後,許多行為就是不必要的。應為社會期待和社會壓力並非在各種場合都普適的。比如一個猶太教徒,他的社會化過程使得他成為一個虔誠的猶太教,星期六不許勞動,因此分出很多規則,什麽算勞動,什麽不算勞動,以至出門提包一定要仆人拿,否則自己就觸犯教規,開門關燈拿手絹那些算勞動那些不算勞動也要分,這樣一來,星期六必需有個非猶太教的忠誠的仆人幫助才能生活,就有猶太人是上帝的子民其它都不是的劃分,就有猶太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這裏說的當然是虔誠的原教旨猶太教徒。新教伊斯蘭教是窮人的宗教,即使信的都是一個上帝,能不打起來嗎?很多教規,有其曆史原因,甚至有其曆史進步意義,但由於世易時移已經是荒誕滑稽了。如猶太教的潔食(Kosher),作乳製品和肉類要有專門的廚具禁戒,不能和做麵飽的廚具相混,所以猶太人家肯定要兩套廚具嚴格分離,我想這在曆史上一定是有衛生意義的宗教習慣,但今天看起來實在是多餘,切肉的刀就不能切菜嗎?這就太過“有為”了。

 

再看看我們現代社會的過度“有為”。以“垃圾食品”為例,所有所謂“垃圾食品”,放到索馬裏難民營都是救命的生命必需物質。對於饑餓的人來說,沒有那個漢堡包或炸薯條是垃圾食品。現代“為學日益”的方法,是開刀整容,健身鍛煉,如此有了三個繁榮的產業:快餐業、營養過剩醫療業、和健身美容館所及各種瘦身“健康”食品。GDP提高了,人類更加忙碌了,生命質量並沒有提高。這就是“有為”的解決方案。“無為”的“為道日損”的方法就是清心寡欲,節製飲食,用的是減法,是“損”。當然,如此一來經濟就不“繁榮了”,打擊了三大產業,GDP也下降了。為什麽改革開放以後糖尿病增加了?糖尿病就是營養過剩疾病之一,索馬裏饑民尿裏有糖嗎?知道糖尿病人的藥物依賴對醫藥市場的貢獻嗎?對於現代富貴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隻要清心寡欲節製飲食,十之八九都可以預防。攝入多於消耗,違反新陳代謝規律,多的積累成脂肪,或從尿中排出來,都是多餘的。“有為”的方法不減少攝入,甚至不增加消耗,而是用藥物維持這種不良生活習慣,而且,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往往在“有為”的市場經濟驅動下被強化。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說到天下,應該是以治理天下來說明“無為”。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順應“道”來治理天下。何為治理天下的道?華夏文化中認為,治理天下的“道”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取天下常以無事”。那麽,何為“有事”,民心思變了,還搬出老教條老古董束縛思想違拗民心,就是保守派,阻礙改革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時候要折騰,就是激進派,也是有事。中國好不容易有60年和平時光,好不容易有高速發展時期,有些人非得生事,非得打斷這個勢頭而後快,這就不得民心,就是“常有事不足取天下”。就治理天下來說,順應人心是“無為”“無事”,違拗人心是“有為”“有事”。中國在處理利比亞外交事務中,以尊重利比亞人民選擇為要,以利比亞人民的利益為要,是“無為”政策。塵埃落定以後,鹿死誰手,請拭目以待,看看老子的哲學是否有現實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科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唵啊吽的評論:


謝謝你的指教,受益
唵啊吽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科夫的評論:
科夫,你好。網友【山有木兮】有兩個回帖講得很好,值得一看。一下是她的帖子:
因為這一章我非常喜歡,就難得地沒偷懶,在會後也記下了些筆記

跟吽兄的帖子補充和強調幾點吧。

我認為這一章是德經的核心章,最關鍵的一句是: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

是智識機巧等的積累,日複一日,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層麵是形而下的,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就是器具工具,與實踐和目的性緊密相連,是要實現的有為,是術。

為道日損

道是形而上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刪減而再刪減,減下去的是什麽?是被目的性所強調了的偏狹,是具體化的束縛,是被立場所局限了的視野。這個“損”的動作,古人叫悟道,是向內求的。當然也要有環境機緣。

損而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刪減去了目的性有關的智識機巧,減掉了術的欲望,不是“我要這樣,我要實現這個”,而是依從“萬物並作”的矛盾運動規律自然而然,就是無為。無為簡單化了說就是不強矯不生事,而不是不做事。

得到了道。這不是目的,也不是人生的全部。這才是一半,是起點。

得道之人幹什麽?他不是還得該怎麽生活還怎麽生活嗎?

我九點有課,就得七點半起床,如果不去上,把學生們晾在那裏不管,國內從前是叫教學事故的,不知如今怎麽個說法,反正哪裏都是不許的,也不應該呀。

無為而無不為,不是說 克服了束縛之後無所顧忌,就無所不為!這樣理解太危險了!(春華社友們會心笑聲)

無不為,這後麵一個“為”字,是副詞,做成做好的意思。就是無論把你放到什麽地方,你都function well. 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圓融平和,舉重若輕。。。啥形容詞都不完全能描述,就不說了吧 :)

繼續補充,損而又損的盡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 山有木兮 ] 於:2011-09-06 20:40:46 複:355536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還有,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一”就是老子反複提到的“混沌”,“樸”,“嬰兒”之態。

一生二,我的理解就是從混沌而分出陰陽 與友論道說過這個鏈接出處

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二”者,陰與陽,天與地,之間,兩個極端之間,生出萬物和無窮多的可能,氣象萬千,曰“大千”,曰“萬法” 。。。

萬法歸一,一摶和氣,正是混沌不開,無是非無善惡無糾結無衝突,一尚未生二,或者是化了無極重又歸一,也就是“抱樸”,或曰“複歸於嬰兒”。

不隻是老子所觀察到嬰兒們以“筋柔骨弱”而一摶和氣,(其實嬰兒們自我強著呢,動輒哭鬧喊叫,手扒腳蹬)

我等大人們筋強骨壯,卻還是可以衝氣以為和,有容而化,溫柔和煦,也還是一摶和氣。

一歸何處?老子說歸到“道”。整個道德經裏麵有37章在表述“道”,因為難以名之。

有神論者們人格化了一個“God”,這就簡單多了,省事多了。就像咱們學數學物理等題目的時候,非常自然地設定一個“無窮遠點”。

隨口隨手把 未知,不確定性,unknown unknowns 都叫做“God”,愛因斯坦翁是個典型,讓不少教會人物有意無意地引他為同盟。

今天早晨談好了“為道日損,損而又損”,飛羽介紹我去看關於unitarian universalism。

孤陋寡聞的我為這個名字自作多情地興奮了1.5分鍾,直到看到喂雞百科上說明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人家通過修道悟道,還是把一歸何處的答案定在了“God”上

飛羽說:你放開心胸,接受“God”這個詞隻是一個名稱罷了,不行麽?就當是“道”的另外一個名字,不行麽?

我虔誠地說:不行。這是我與愛因斯坦的區別。我完全能夠理解他那樣做的自然而然,我也曾經就那樣接受,還那樣用過(那個成長階段,在文學之城和西河裏有以“戈多”為題寫的調侃性詩文為證)。

現在我知道不行。這個差別,就在於信教的人們所說的“喚祂的名”。我是不會喚的,盡管我知道禱告是心理暗示的一種,對真誠信仰的人們很有效。

既然不能把“一”歸在“God”,那麽就是歸於空無了?飛羽同學進一步啟迪我。

我想,歸於空無也不好呀

那種空空曠曠,渺渺茫茫,無可依憑的感覺,是不是讓人特無助?特渺小?特無能為力?啥也抓不住,Touching the Void... 所以你看才有那麽多人信教嘛!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你說腫麽辦?! (飛羽同學沒這麽說,吽兄和羅克也沒有這麽說,是俺自己問的,調節氣氛哈)

我說吧:記得三生萬物麽?在兩極之間不是空,而是世間萬象和無窮多的可能,沒有上帝的手來擺弄出這種或那種可能,種種組合和排列,種種機緣,也不是上帝賦予永恒的結構!

而是,一切都取決於互動,碰撞,運動中。。。各種力量各種目標各種努力。。。

我們就在其中。

甚至超越短暫生命的時空局限,例如我們讀書,已經逝去的人給我們以啟發。。。他們的力量由此而不朽。

我自問:這繞了一圈,不是又回到原點了麽?對,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紅塵萬丈,道,就在那奔忙喧囂裏!

繞了一圈,回到世間“奔忙喧囂”原點,可不是白費腦細胞!其好處,大概可以有這麽兩種說法。

1. 就如同信教的人們所說:找到了“the meaning to life”。 啊,就是說人生的意義啊。 這就踏實了,該幹嘛幹嘛。關鍵是生活中的所有工作不再是被動的應對,而是發自內心地主動function了。

2. 這樣繞了出來之後,把自己原先迷茫的眼光,從向天看轉而平視,也就不迷茫了,不飄忽了。天地間的正氣,雜然賦流形嘛~

雙腳在地上走,與各色人等同類雜然相處,即使逆來,也能順受,卻不會有怨尤憋悶!

有點兒像武術裏麵的借力打力,具體地類比,更像詠春的粘手練習,大家都是成長中的師兄弟兒。當然在真實的世界裏,沒有準譜,全在心念之間和習慣裏麵,自然應對。

慢慢地,就圓融順暢,溫柔和煦,“無不為”

既然能如此,就沒有什麽因外物而起的歡喜悲苦和嗔癡之念。得與失好與壞等等,也都不是那麽絕對該分的了,也不那麽重要了,因為放下了自我,無為而無不為。


科夫 回複 悄悄話
讀你的文章總是受益匪淺

無為於較高的精神境界具有哲學意義。隻是,貫徹行動中時常會遇到問題,比如,順應是否常顯被動?長期回避有為的引領會導致創新能力薄弱...

再看看擅長有為的西洋人,勇於冒險探出新大陸,侵略中爭取發展擴充,不時發動戰爭實戰中提高武功,製造事端以磨練不怕失敗...

東方的道家修煉無為的境界,西方的勇者探索有為的實踐

哲學出於境界,科學卻產於實踐

不知哲學+科學是否=真理

但真理卻要實踐加以檢驗

或許,原教旨無為較原教旨有為更高雅

現實中至少到目前為止,提倡無為的和注重有為的相比之下,似乎後者更占強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