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道德經(48)
文章來源: 唵啊吽2011-09-05 18:48:35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智識機巧的知識技能等形而下的學問在於長年實踐積累,是謂“為學日益”;道這種形而上的反思在於不斷的抽象,去除枝枝葉葉的現象而找出永恒的規律,是謂“為道日損”。知識是越豐富越好,理論的公理和假設則是越少越好。越是公理少的理論應用範圍越廣。

 

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為學日益;對於主觀世界的認識,是為學日損。為什麽?人是社會的人,人從嬰兒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就是一個社會化過程,一個成年人的行為,要基本符合社會規範,否則就會被關到監獄或精神病院。人的行為,很多是社會規範內化的結果,這類行為是弗洛伊德說的下意識行為,不是主觀能動性的意誌行為,也不是自覺的意識行為,而是一種迫於社會壓力或滿足社會期望的行為。過於屈從社會壓力和過於執著社會期待以至扭曲精神的激進行為都是執著妄想,過於執著了反而和社會規範衝突。這種現象現代稱為原教旨。如每個宗教都是向善的,所有宗教都說為了普羅大眾的福祉,然而,何以宗教和宗教之間衝突之烈以至經常發生戰爭?這就是執著妄想的結果,或者說是原教旨的結果。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與一個原教旨打起來的八成也是原教旨。

 

所以,“為道日損”作為對主觀世界的認識的過程也是去社會化過程。這就是為什麽修行之人去深山老林隱居遠離紅塵俗世的原因,隱士脫離紅塵沒有社會壓力驅使,沒有社會期待需要去滿足。“為道日損”作為心理療法,就是把下意識轉變為顯意識。如有精神壓力了,去找精神醫師給予精神谘詢,現代最有效的精神療法實際上就是聯想療法,法律保護精神醫師和病人之間對話的隱私權不受侵犯,病人和醫師可以說出不受社會壓力和社會期待的想法,精神醫師隻是用自己的語言重複病人的話,讓病人聯想不斷,病人和醫師之間對話不斷,逐漸將病人下意識(潛意識)發掘出來,說出來,換不同的說法說出來,逐漸把潛意識變為顯意識。“為道日損”就是把內心固化成潛意識的社會化積累逐個剔除,對於病情輕的,有時候潛意識轉變為顯意識了,病情就緩解了,但是,當病人回到生活中,回到原來社會中,回到原來的社會壓力和社會期待中,其舊病就會複發。所以,戒毒戒酒的群體有集團療法,即每周定期以前座談聊天,相互傾訴和鼓勵即是一個挖掘潛意識的過程,也是自己組織一個亞社會,創造一個亞文化,讓病人得以重新社會化,達到改變病人行為的目的。參禪、打坐,觀想就是觀想自己思緒,觀想自己的攀緣心,不斷把潛意識發掘出來,變為顯意識,潛意識發掘出來了,心中莫名的躁動就減少了,這就是“為道日減”,佛家稱之為“去業障”。下意識的衝動減少了,社會化的潛意識去除了,就認識了主觀世界的真我,認識了本性。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上邊說了,心理療法在於改變行為,認識到本性以後,許多行為就是不必要的。應為社會期待和社會壓力並非在各種場合都普適的。比如一個猶太教徒,他的社會化過程使得他成為一個虔誠的猶太教,星期六不許勞動,因此分出很多規則,什麽算勞動,什麽不算勞動,以至出門提包一定要仆人拿,否則自己就觸犯教規,開門關燈拿手絹那些算勞動那些不算勞動也要分,這樣一來,星期六必需有個非猶太教的忠誠的仆人幫助才能生活,就有猶太人是上帝的子民其它都不是的劃分,就有猶太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這裏說的當然是虔誠的原教旨猶太教徒。新教伊斯蘭教是窮人的宗教,即使信的都是一個上帝,能不打起來嗎?很多教規,有其曆史原因,甚至有其曆史進步意義,但由於世易時移已經是荒誕滑稽了。如猶太教的潔食(Kosher),作乳製品和肉類要有專門的廚具禁戒,不能和做麵飽的廚具相混,所以猶太人家肯定要兩套廚具嚴格分離,我想這在曆史上一定是有衛生意義的宗教習慣,但今天看起來實在是多餘,切肉的刀就不能切菜嗎?這就太過“有為”了。

 

再看看我們現代社會的過度“有為”。以“垃圾食品”為例,所有所謂“垃圾食品”,放到索馬裏難民營都是救命的生命必需物質。對於饑餓的人來說,沒有那個漢堡包或炸薯條是垃圾食品。現代“為學日益”的方法,是開刀整容,健身鍛煉,如此有了三個繁榮的產業:快餐業、營養過剩醫療業、和健身美容館所及各種瘦身“健康”食品。GDP提高了,人類更加忙碌了,生命質量並沒有提高。這就是“有為”的解決方案。“無為”的“為道日損”的方法就是清心寡欲,節製飲食,用的是減法,是“損”。當然,如此一來經濟就不“繁榮了”,打擊了三大產業,GDP也下降了。為什麽改革開放以後糖尿病增加了?糖尿病就是營養過剩疾病之一,索馬裏饑民尿裏有糖嗎?知道糖尿病人的藥物依賴對醫藥市場的貢獻嗎?對於現代富貴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隻要清心寡欲節製飲食,十之八九都可以預防。攝入多於消耗,違反新陳代謝規律,多的積累成脂肪,或從尿中排出來,都是多餘的。“有為”的方法不減少攝入,甚至不增加消耗,而是用藥物維持這種不良生活習慣,而且,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往往在“有為”的市場經濟驅動下被強化。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說到天下,應該是以治理天下來說明“無為”。所謂“無為而治”就是順應“道”來治理天下。何為治理天下的道?華夏文化中認為,治理天下的“道”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取天下常以無事”。那麽,何為“有事”,民心思變了,還搬出老教條老古董束縛思想違拗民心,就是保守派,阻礙改革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時候要折騰,就是激進派,也是有事。中國好不容易有60年和平時光,好不容易有高速發展時期,有些人非得生事,非得打斷這個勢頭而後快,這就不得民心,就是“常有事不足取天下”。就治理天下來說,順應人心是“無為”“無事”,違拗人心是“有為”“有事”。中國在處理利比亞外交事務中,以尊重利比亞人民選擇為要,以利比亞人民的利益為要,是“無為”政策。塵埃落定以後,鹿死誰手,請拭目以待,看看老子的哲學是否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