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侃侃而談道德經(23)

(2011-01-10 15:38:48) 下一個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
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
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希,稀少。自然很少說活。自然不說話。該幹就幹,說那麽多幹嘛?這是自然經濟的美德,少說多做,道法自然。小農經濟一畝三分地,自己種自己收,房前門後種點瓜豆,自給自足。如今是大生產了,生產社會化了,要多說才能作出一點點事情,尤其在公司,很多資源不是指令調動的,而是靠溝通,推銷自己的主意,才能動用公司內部資源幹成事情,否則一事無成。君不見美國總統競競選需要能說會道,總統就是靠說活來幹事情的。

《聖經·創世紀》記載的世界都是上帝說出來的,上帝說:讓有天吧。於是有了天。上帝說:讓有地吧。於是有了地。上帝說:讓世界有光吧,於是有了光。這是東西方很多的差別。西方是事情是說出來的,中國的事情是幹出來的。西方重視的能力是口才,中國重視的能力是才幹。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故,因此。“希言自然”,自然運行無需說活。起大風了,你也不必去說去道,吹不了多久它自己就就停,忽然來了暴雨,天地無言,說也白說,暴雨很難下一天不都停。這是誰呢?這就是天地嗎。這段話是對“希言自然”的展開。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繼續推演“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自然界事務都有個過程,有生命周期,人類社會也一樣。“沒有不散的筵席”,公司產品銷路好了,也得研發後續產品,再好的產品也有生命周期。信息產業尤其如此。這段是一個轉折,從自然世界轉到人類社會。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因此,求道的人有他在社會中的地位,崇德的人也有他在社會中的位置,即不求道也不崇得的人也有其社會中的位置。“隻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凡事不必強求,不必執著,失落失敗也是人生,也有人生意義。如今社會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人生選擇也多了,父母要“希言自然”,千萬不要越俎代庖替子女安排命運,他求道就讓他求道,她崇德就讓她崇德,子孫自有子孫福,讓年輕人按照自己的天性發展才是人道主義的教育原則。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大千世界林林總總,普羅大眾各得其所各安天命。自然的是不必強求。這有點宿命論,西方的宿命論是把命運托付給上帝安排,老子的宿命論是讓命運聽其自然。人是社會的人,社會由各種人擔當各種角色組成,不能劃一規定人的誌向,也不必羨慕他人的生活和社會地位。分貴賤的社會違反人道主義原則。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焉,代詞,泛指。信,人言,信息、知道、驗證。如二十一章中的“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也有相信的意思。這個世界隻有兩類事情,你認識(相信)的事情和沒認識(不相信)的事情。你求道,你崇德,是你相信和認識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有局限信的,即“信不足焉”,別人也求道,也崇德,但是別人的道德觀和你的道德觀不同,這些人在你看來是“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他們的知識和價值觀是你不相信不認識的,是“信不足焉“。

這章中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和十七章的解釋不同,蓋由於“焉”有很多種解釋,“信”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名詞,兩章中都根據上下文來解釋。

老子這一章概括來說就是“存在即合理”無論你認識、相信、還是不認識、不相信,都有合理的成分。而且,存在也是變化的,此時合理不等於彼時也合理。時過境遷,世易時移,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今天的社會觀念變化猶其快。

老子的思想對華夏文化的影響很深,華夏文化的包容精神在這章體現得很突出。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這是對人生的無條件肯定,人生沒有失敗者,“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個人認為失敗可能是另一個人認為成功。如對待新中國,有人認定是失敗,必推倒而快之;有人認定是成功,必定捍衛之。以老子來看,這都是曆史必然(有點宿命論),無論你捍衛還是顛覆,中國依然前進發展,人類依然進步演化。

中國文化受老子這種亦此亦彼的包容性影響很深,中國文化吸收了人類曆史許多文明,對先進思想不排斥,但也不迷信。中國佛教就是吸收外來的文化,已經成為華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儒道釋並存互敬相互學習,與西方一神教總把同化外教作為教會首要目的恰成對照。中國宗教沒有傳教的習慣,有緣就入門,無緣也可以做平等互敬的朋友。西方民主和宗教自有往往導致國家按照宗教信仰而分裂,西方國家的文化基本都是單一宗教壟斷社會的文化,沒有中國那種三教平等互敬的社會。所以,西方曆史是替代沿傳,西方文明雖然秉承雅典和羅馬文明,但雅典文明和羅馬文明畢竟是滅亡了。中國古文明延續至今可以自身新陳代謝,就是因為有寬容開放的心態,可以求同存異,吸收先進剔除糟粕。中國文化比較保守封閉的是元明清時期,那是思想僵化的時期,但總體來說比起西方一神教還是開放得多。

如今經濟全球化了,人類文明還分成彼此割裂的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和華夏文明三大塊。其中伊斯蘭和基督教都有刻意同化外教外族的強烈意識,並把這種同化異教徒的行為製度化甚至國家法律化,迫害異教徒,把異教徒視為邪魔外道,唯有華夏文化在吸收學習基督文明的先進而自身新陳代謝地演化。全球統一的經濟與人類割據的文明是今天主要矛盾之一,是導致人類戰爭的重要原因,而一神教的封閉性往往使得這種矛盾演變為戰爭。蘇丹南方這兩天又民主公投分裂獨立了,這與經濟全球化背道而馳。美國對中國進行軍事包圍,使用軍事、經濟和外交各種手段全方位遏製中國,強迫中國人接受西方價值觀,凡是與西方文化不同的都斥為專製邪惡。這是基督文明的本能。曆史上有十字軍東征,西方今天戴者十字進行“民主自由”的東征。他們不理解也不容忍“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的族裔。能夠在全球經濟上建立人類和平統一的文明的任務,隻能由包容性最強的華夏文明來完成。華夏文明不排斥基督教文明先進的東西,不反對穆斯林按照伊斯蘭教義過自己的生活,他們可以“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地生活。華夏文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這是希拉裏和奧巴馬想學而學不到的中國軟實力:寬容。有容乃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