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貿易順超了,而且是連年順超,這造成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人民幣升值問題成為國際各種勢力聚焦的應力集中點,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但在各方壓力下卻難以動彈。這個應力集中點的移動將成為國際政治和經濟板塊移動的一個標杆。利益各方對人民幣都有自己的看法,麵對種種議論,何以辨別曲直?曆史可有借鑒呢?實際上,中國的貿易狀況與鴉片戰爭前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當年是大不列顛,今天是美國;當年是鴉片,今天是有毒資產;當年是白銀,今天是人民幣。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西方的炮艦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而實際上是,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就是國際貿易大國,而且出口長期順超,以致全球白銀湧入中國,而中國的銀本位幾乎主導國際金融格局,致使一度墨西哥銀元成為世界流通的硬通貨。
西方發行新大陸以後,在南美開采出大量銀礦。這些生產出來的銀子被鑄成銀幣,被西方用來購買中國的絲綢、陶瓷和茶葉。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Article=119996&strItem=no05
據183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報告,從福建廣東開往南洋的商船有200餘艘,連同小商船不下300艘,約合6~7萬噸。主要出口絲,茶,糖,瓷器,藥材, 進口大米,香料,水產品等。而直接輸往英國的茶葉,在1784年英國降低茶稅之後,50年內增加了3倍,1830——1833年,平均每年達561.7萬 兩。
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許滌新,吳承明主編)計算,鴉片戰爭以前,主要商品貿易額:棉花淨進口302.5萬兩,絲淨出口 225.2萬兩,茶葉淨出口1126.1萬兩。而全國的國產商品總流通額為3億4962萬兩。也據同書,1760——64年間,平均每年中國對英貿易額 145萬兩,出超50.9萬兩;1790——94年間,每年貿易額1085萬兩,出超83.68萬兩;1830——33年間,每年貿易額1728.53萬 兩,出超261.5萬兩。也就是說,1760~1833年間,僅與英國的貿易,平均每年就淨流入白銀100萬兩以上。這還是在英國不斷的運入鴉片抵消了大 量出超的情況之下。有人估算,1770——183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共合5億元左右(全漢升:《中國經濟史論叢》,轉引自《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作者 認為,這裏的“元”應該指的是銀元)。在1785——1833年間,英國常占中國進口總值的80%~90%,出口總值的65%~80%;基本代表了中國的 外貿情況。
―――――
看看,中國當年是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對英國的順超長達半個世紀。
―――
我們在這裏無從得知明清兩代的海外貿易的具體的統計數字,如果《洪業:清朝開國史》和《晚明社會變遷》一書的估算準確的話,明代每年流入的白銀將大大多於 清代的水平。這裏,二者都認為,明季從海外流入中國的白銀當在五億兩左右。而後文中,1770——183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共合5億元左右,我們都知 道,銀元折合庫平銀約七錢二分,5億元折合銀兩約3.6億兩(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那這個5億元就遠遠的不及明代的5億兩了。但 這隻是流入中國的銀子數量的比較,換言之,隻是出超數字的比較,還不是貿易量的比較。而且,1770年之前的數字並未計算在內。
如前文所 言,明代的巨量白銀流入,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的貿易方式所決定的。白銀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一種特殊的“貨物”被中國的商船從日本或者馬尼拉用絲綢、瓷器、 茶葉、蔗糖等貨物交換回來,或者是西方的商船運進這種“通貨”用以交換中國的商品。在這種情形之下,流入的白銀量之大,就不難理解。而在清代,海外貿易的 情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海外的產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大,基本上改變了明代以來的單方麵貨物貿易的情形。由於西方大國關係的轉變和殖民地的擴張和發展,也由 於英國資本主義工場生產的發達和工業革命的促進,清代尤其是中後期,外貿對象由西葡荷轉為了英美,英國的工業品陸續來華,雖然量不大,主要是一些毛織品和 金屬品。為了平衡貿易上的入超,英國人後來還運進印度土布,再後來,白銀的來源減少了,終於,罪惡的鴉片登上了中英貿易的舞台。在英國人如此的多方努力之 下,終於使運進中國的白銀逐漸減少,在19世紀初,西方每年還運進中國約170萬兩白銀;1810-1820年間每年約120萬兩;1820-1826年 間每年約80萬兩;1827年之後就轉為了白銀外流,結束了中國約300年在貿易中吸進白銀的曆史。
――――
――――http://tieba.baidu.com/f?kz=658599680
19世紀前期,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正麵臨著重大的轉折時期。18世紀中西貿易的基本結構,是西方國家以其殖民地產品,主要為白銀、棉花、胡椒等交換中 國的茶、絲、瓷器等。當這種貿易結構能保持平衡時,西人仍然獲得巨額利潤,傳統的貿易方式仍可維持。由於白銀短缺和中國政府厲行鴉片查禁,傳統的中西貿易 結構難以為繼。西人隨即訴諸武力,導致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使以英人為首的西方國家以武力重組中西貿易結構,迫使中國接受鴉片。從此以後,西方對華擴 張已從商務滲透轉為軍事入侵和政治控製。本文探討以白銀交換茶葉的中西傳統貿易結構的失衡,以此探討鴉片戰爭爆發的經濟原因。
一、茶葉:18世紀中西貿易的核心商品
在20世紀以前西人所尋求的中國商品中,唯有茶葉在中西貿易中長期居於支配地位。茶葉為西方貿易商帶來了巨額利潤,使他們認為:“茶葉是上帝,在它麵前 其他東西都可以犧牲。”〔1〕雖然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就開始種植茶樹,但直到16世紀中葉才為西方人所知。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修 (Giambattista ramusio)在其出版的《航海記》(Navigationeet Viaggis)才首次提到茶葉。〔2〕1606年, 荷蘭人首次從萬丹將茶葉輸往歐洲。〔3〕在此後一百餘年間,茶葉並未成為輸往歐洲的重要商品。 1704年英船“根特”號(Kent)在廣州購買 470 擔茶葉,價值14000兩白銀,隻占其船貨價值的11 %,而所載絲綢則價值80000兩。〔4〕1715年,英船“達特莫斯”號 (Dartmonth)前往廣州,所攜資本52069鎊,僅5000鎊用於茶葉投資。〔5〕1716年,茶葉開始成為中英貿易的重要商品。兩艘英船從廣州 攜回3000擔茶葉,價值 35085鎊,占總貨值的80%。〔6〕18世紀20年代後,北歐的茶葉消費迅速增長,茶葉貿易成為所有歐洲東方貿易公司最重 要的、盈利最大的貿易,當時活躍在廣州的法國商人Robert Constant 說:“茶葉是驅使他們前往中國的主要動力,其他的商品隻是為了點綴商品 種類。”〔7〕
表1 茶葉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總貨值中的比例(1722-1833)
年份 總貨值(兩) 茶葉 占總貨值%
數量 貨值
1722 211850 4500 119750 56
1723 271340 6900 182500 67
1730 469879 13583 374311 73
1733 294025 5459 141934 48
1736 121152 3307 87079 71
1740 186214 6646 132960 71
1750 507102 21543 366231 72
1761 707000 30000 653000 92
1766 1587266 69531 1370818 86
1770 1413816 671128 1323849 94
1775 1045433 22574 498644 48
1780 2026043 61200 1125983 55
1785 2942069 103865 2564701 87
1790 4669811 159595 4103828 88
1795 3521171 112840 3126198 89
1799 4091892 157526 2545624 62
1817 4411340 160692 4110924 93
1819 5786222 213882 5317488 92
1776 2451597 1723870 70.3
1980 2471829 1738936 70.4
1786 4538034 3342391 73.7
1790 683971 367316 53.7
1793 2714789 2150192 79.2
資料來源:Jorg,Prcelain,P.217-220.
從第一艘美國船到達中國起,茶葉就是其尋求的最重要的商品。1784年,美船“中國皇後”(Empress of China)號首航廣州,帶回 3002擔茶葉,價值66100兩白銀,占該船總貨值的92%〔17〕然而,美船並不象同期的歐洲船隻那樣幾乎主要從事茶葉貿易。1792年,6 艘從廣 州回航的美國船的總貨值為317270兩白銀,其中茶葉11538擔,價值為165440兩,略高於總貨值的一半。〔18〕1840年,美船在廣州購買貨 物總值2766240兩白銀,茶葉價值1411391兩,仍是略高於總貨值的一半。〔19〕在19世紀初到30年代的大部分年份,美船在華出口貨物中,茶 葉價值約占30—40%。至1837年,美船的茶葉貨值首次超過 60%, 達到65%。〔20〕1840年,美船購買19333579磅茶葉,占其在華 購貨總值的81%。〔21〕
在18世紀其他歐洲大陸國家,如法國、瑞典、丹麥、美國的對華貿易中,茶葉所占的中國貨值比率也高達65 —75%不等。〔22〕由於英國茶葉進口稅高達100%,歐洲大陸國家購買的茶葉曆來靠走私進入英國獲利。1784年英國國會通過抵代稅條例 (Commutation Act ),英國本土茶葉消費稅由100%降至12.5%。〔23 〕歐洲大陸國家的白銀來源逐漸枯竭,加上走私茶葉入英國已 無利可圖,他們在1885年以後逐漸退出茶葉貿易。廣州的茶葉貿易為英人所支配,小部分為美國商人分享。鴉片戰爭前幾年,廣州每年出口茶葉350000 擔,價值94450000銀元,占中國出口貨值的70%。〔24〕
――――――
―――http://www.lsqn.cn/ChinaHistory/qing/200703/110836_9.html
1700-1753年間,英屬東印度公司共有178艘船前往中國貿易。我們已知其中的65艘船共載7099068兩 白銀或每船平均攜帶白銀109226兩。若以109226兩作為178艘英船每船攜銀的平均數,則在1700-1753年,英船共運19440000兩白 銀到中國。
英國東印度公司擴大對華的貨物出口,主要是鉛、錫和棉花,白銀在總貨值中的比例有所下降。然而,由於對華貿易、特別是茶葉貿 易迅速增長,白銀輸華的絕對量仍持續增加。1758-1762年,公司每年對華輸出貨物值174000兩,白銀219000兩。1760-1770年,公 司對華輸出總值中,白銀約占50%。到1795-1799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3%。但由於每年對華輸出總值高達5373015兩,白銀輸出每年平均仍有 739994兩。
荷蘭人在18世紀也輸出大量白銀到中國。但在18世紀60年代以前,荷蘭對華貿易主要是通過巴城進行的三角貿易。以其東方殖民地生產的在中國市場上暢銷的熱帶產品,如胡椒、錫、香料等與中國帆船交換茶葉。後隨著歐洲市場對茶葉需求迅速擴大,荷人不得不從歐洲或亞洲其他地方商館調運白銀到巴城,其中一部分用來購買茶葉。從18世紀初到19世紀30年代,每年從荷蘭運往巴城的白銀多達6800000-7900000荷盾。
――――
如果當年中國是大英帝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那麽,史稱“打開中國的大門”的西方炮艦外交究竟打開的是什麽?
但年中國出口的陶瓷和絲綢,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品,而中國就糧食和衣物來說自給有餘無需進口。如果貿易不平衡了,按照今天經濟學家說的解決方案就是匯率浮動。當年倫敦金銀市場價格確實是浮動的。但是,與今天不同,今天人民幣不是世界流通的,而當年銀子是世界流通的。其二,銀子生產是有成本的,而印炒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但無論如何,當年浮動的銀價(相對金價)並沒有平衡貿易,平衡貿易的是鴉片貿易――對中國輸出有毒資產。
實際上,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國不但對外貿易順超,而且中國人生活水平高於世界平均生活水平,中國人口在增長。如果曆史沒有鴉片貿易,那麽,中國的銀本位製度將成為國際貿易結算通貨。鴉片走私貿易二個效果是:一、重新確立了大英帝國的金本位製的國際地位,把銀本位打回中國境內;其二,將生活水平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國毒害為東亞病夫,使得中國人均GDP至今還排在百名之後。
如果沒有鴉片貿易,銀價對金價的浮動匯率將使得白銀成為國際硬通貨,而且,這種硬通貨基本當時都已經流入了中國。然而,英國為了維持其國際貿易霸主地位,決定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種植鴉片,對中國出口有毒資產。這個有毒資產即扭轉了白銀的流向,同時毒害中國人的體質和意誌。
鴉片戰爭後,中國沿海口岸“開放”了,接受了西方商人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以至中國商人為了得到海關優惠都要借洋行的名義來貿易,由此有一代挾洋自重的買辦。這樣開放就能夠平衡貿易了嗎?沒有。鴉片戰爭以後進口到中國的鴉片更多了,而其它洋貨到了中國口岸都積壓滯銷了,由於積壓滯銷,導致1874年上海和香港洋行的大蕭條。口岸被炮艦打開了,中國卻沒有內需。那是清朝腐敗,出口多年平民一點都沒有受益,富了買辦和朝廷,但是平民還是買不起洋貨。
對比曆史:今天人民幣和持有美國國債的問題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非常相似。第一,中國是貿易大國了,但是,西方是不許人民幣國際化的,這和當年西方用鴉片阻擊銀本位是一樣的。今天他們說中國操縱匯率,但是,他們控製的國際貨幣市場不接受人民幣,以至人民幣沒有市場定價機製,匯率操縱之說沒有市場根據。第二、人民幣升值了也不能改變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正如當年銀價浮動一樣沒能改變貿易不平衡問題,後來扭轉貿易格局的是鴉片貿易,不是銀價的自由浮動。因為西方對中國謀求的是壟斷貿易,不是自由貿易,他們為了壟斷利潤寧願貿易不平衡。今天美國限製多中國的技術出口就是要維持壟斷,這是造成今天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中國要警惕美國向中國輸出有毒資產來平衡貿易,要防止當年有毒的鴉片流入中國的悲劇再次發生。第三,和清朝一樣,中國內需不足是內部腐敗和兩極分化的結果。即便西方厚道地平衡貿易,中國以沒有內需能力配合西方的厚道,這是亡國的征兆。人民幣升值不解決貿易平衡問題,增加農民工工資、增加內需是解決貿易平衡的正途。中國要應對國內買辦和國際壟斷資本聯合對中國發動的“鴉片”冷戰,警惕有毒資產流入中國洗劫中國。第四、所謂市場規則,都是軍事力量強製的國際遊戲規則,大清富甲天下,卻不知軍工的重要,結果被打為東亞病夫。沒有軍事做後盾,中國今日的繁榮就是明日的待宰羔羊。
不說滿清,抗戰就是例子,要不是後來美國卷入,至少東三省就姓日了。大躍進文革無不如此。文革後期,如果不是美國為了對付前蘇聯,很難講。
現在,中國要做的是藏富於民(尤其在國力已增強的情況下)。如果中國以後出問題,一定是起於內亂。沒有內亂,光是外患還是不難對付的,反正中國也不侵略別人,別人也不敢打到中國本土。
中國人的危機意識,比美國人,比日本人都差!
一般中國人是介於"後知後覺,不知不覺"之間的.
************************************
這光輝燦爛是永遠的!
法國,美國,英國...的國歌都是幾百年的曆史...從不改變!
中國的國歌是永恒的!!!
(有些中國人短見,自滿...,竟然要修改國歌的歌詞,真是最無知,最幼稚的,最混X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