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17)
2007 (225)
2008 (142)
2010 (96)
2011 (174)
2013 (239)
2014 (120)
2017 (1)
2023 (348)
中美第二次戰略經濟對話的結果之一,是中國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1】。中國對美國的讓步是將QFII額度由100億美元提高到300億美元。並於下半年允許外資劵商進入中國市場。
要了解這些開放的含義,必須先了解金融市場的運作。
這係列前邊講過,金融貨幣本質是一個信用問題。金融業本質就是一個信息服務業。信用是建立在信息上的,沒有信息,信用無從談起。
古典“儲蓄-投資”途徑是通過商業銀行,人們把剩餘資金存入銀行,銀行把存款貸給商家做生意。商家貸款能否還給銀行,這個商業風險即便最誠實的商家也未必能保證,所以銀行一般隻發放抵押貸款,這對儲蓄導向投資是一大障礙。由於這一信息不對稱,即銀行無法得知商家的核心信息,銀行貸款呈現逆向選擇:越是急需貸款的企業越是無法得到貸款,越是不缺錢的企業越是被銀行追著推銷貸款。
做生意,貸款難,難就難在信息不對稱。金融市場就是在儲蓄戶和商戶之間做這個市場,在需要用錢的人和有錢沒處花的人之間建立一條信息和資金對流的渠道。所以,整個證劵市場充滿報告、審計、監管等等等旨在保證信息透明可靠公正(大家都同時知道,不能一些人先知道,另一些人後知道)的運作。
商家有新商業點子,要開始做不容易。如果依靠自己積累資金,一輩子甚至祖傳幾輩子的積累才有可能幹一番事業。有了銀行,這個過程可以少一半,即積累了一半,拿這一半做抵押到銀行貸款。聰明人由於利用銀行可以事半功倍完成事業。但即便如此對現代經濟還是還是太慢了,於是就產生了合股公司,三人合股,積累時間就變成三分之一,五人合股,資本積累時間就隻需五分之一。現代很多商業模式幾乎一夜就融資上億,這就得歸功於股票交易市場了,從上萬股民手中集資。
合股經營,信息在股東之間是對稱的(這是理想情況,不是說不存在詐騙集資)。合作經營的贏利按入股比例分紅。這種經營有時要多年以後才能有回報,如合資開果園,要投入土地、種苗、肥料、人工,但要好多年以後才有回報。如果其中一個股東急著用錢,他不能把錢拿回來,因為那些錢都變成土地和種苗了,即便他分了屬於他的一片果林,也不能變現應急。但他有可能轉讓股份,把股份賣給想要這份資產利益的人。
合股經營人要轉讓股本是很困難的,一要有人要,人海茫茫,何處找一個喜歡果園的人?二是信息不對稱,那個想要的人怎麽知道這份資產值多少錢?為了解決這個資本的流動性問題,就有了上市公司和股票交易。
股票交易市場核心是一個清算公司,在清算公司注冊的是劵商,他們每天把他們在清算公司注冊的股票數額和交易現金天天結算。其它人要交易股票,都得投錢在劵商那裏開帳戶。這個係統有幾個作用,一個是降低交易成本,你買股票不必為擁有股份的法律合同煩惱。二是保證交易合同有效,劵商叫買叫賣的股票要和它注冊和每日清算的股票擁有數額和金額的能力相符合並有一定的邊際餘額以消除風險。三是規範市場,防止霸盤生意,如某人或某商團擁有某公司股票超過一定額度(比如說4%)就必須公開其買賣信息,股市日波動超過一定額度(如7%)就得叫停調查等。
現代典型的高科技公司融資過程,一般是第一步做商業計劃,組織管理隊伍,私人合股融資一部分,找風險投資公司投入大部分資金。待幾年後公司有起色了,運行滿足上市要求了,就掛牌上市。上市初次公開發售股票稱為IPO,就是把股票賣給股民,這樣一來投資公司就可以連本帶利把投資收回,風險投資公司要的回報,往往是它原來投入的N倍,因為它有許多投資未必能有回報。比如說,一個投資公司投資了20個項目,可能成功的項目就是5個,其它都失敗了,這5個IPO收回的資金,就必須高於原來20個項目的投入加上公司本身運營成本和回報預期。
在股票交易市場中,IPO稱為一級市場,是公司在股市上發行股票或回收股票的操作之一。一級市場是股市作為社會儲蓄轉為社會投資的主要方式。其後該上市股票在股市中易手,是二級市場,如交易微軟股票在二級市場上改變與微軟沒有關係,不是微軟買賣微軟股票,而是微軟股票擁有人轉變擁有者,二級市場在經濟學中是提供股票的流動性,在實際運作中是一個投機心理驅動下的零和博弈,二級市場的交易量可以高於股票市值,如一個股票可以一天內轉手數次。如果大量資金湧入股市而股市沒有足夠的IPO消化這些資金,這些資金就會擁擠在二級市場上,通過供求關係推高股價,會造成泡沫。對應於資金湧入要有相應的IPO吸收資金,才能完成股市將社會儲蓄轉為社會投資的功能。一種股票在市場上成熟健康的表現是大交易量和低波動,這時該股票的價格理論上是反映了與之相關的所有市場信息,使得交易雙方信息對稱。二級市場上能賺錢的,就是賺的信息不對稱的那一部分,即二級市場上零和博弈的結果,是信息擁有者為贏家,信息缺失者為輸家,最終平衡股價並反映出市場信息。
中美第二次戰略經濟對話結果之一,是QFII額度從100億提高到300億美元。QFII是認證的外國投資機構【1】。滬深股市總值在今年5月17日達到17萬億人民幣【2】。按照7.6匯率來算,300億美元就是2280億人民幣,即中國股市現在隻能容納75個這樣的機構就飽和了。這個讓步對中國的考驗之一是有沒有足夠的的IPO吸收這些資金。中國現在股市到美國股市上市是不經濟的,因為股市的的功能是將社會儲蓄導向社會投資,而中國社會儲蓄高,中國公司到香港和美國上市是荒謬的。現在讓外資到中國股市投資,一定要有相應的IPO數量完善中國股市的資本市場功能,這樣來看提高QFII並不是壞事,控製好了就是好事,失控了就是壞事。對中國的考驗之二是股市監管問題,如此資金力量龐大的投資機構,如何避免霸盤行為操縱股價是中國股市麵臨的問題,也是中國完善股市的機遇。比較焦慮的是中國的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大的投資機構總是贏家,因為他們信息靈通,而且專業化交易。散民和小的投資機構,要更多的著眼於IPO,避免頻繁進出,防止被大投資機構把資金通過股市卷走,避免投機心理,多一點長期投資。
金融業是服務業,如果QFII額度提高有相應的IPO增加,那麽這個市場開放不是把金融市場給了別人,而是把外國的金融市場拿到了中國,即以前必需到美國和香港上市的公司,現在可以在中國上市了,如果結果是這樣就是中國金融市場的勝利。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可以增加股市交易量,提高資本流動性,而且反映國際市場信息。就著一點來說,不是中國把金融市場讓給外資了,而是,外資把中國的金融市場做大了。金融市場為其大,才能穩定,才能降低風險,小的金融市場無法承受大資金衝擊。就這點來說,QFII額度適度提高不是什麽壞事。而且,熱錢已經流入,與其不明不白地流入,還不如通過QFII規範地流入,這樣更加便於股市監管。
QFII額度增加還有其它幾方麵的作用。其一就是這些資金回投向中國債劵市場,這是人民幣市場建立的一部分,建立人民幣利率市場需要有大筆資金投入債市,債市需要大交易量來找到市場價格平衡點。其二是這些QFII必需換為人民幣在中國股市和債市運作,這個壞處之一是又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而且,如果人民幣升值過快,這些進入的資金不必到股市債市上運作,隻要一進一出就賺了人民幣升值的好處。所以QFII必須有規範,防止掛羊頭賣狗肉,防止借QFII炒人民幣。但是這同是也給外資擁有人民幣的動機,有利於人民幣走向國際,有利於建立人民幣匯率市場,為人民幣浮動打下基礎。
金融市場真正的出讓,是下半年允許外資劵商進入。劵商提高交易服務,拿取傭金,是服務業。這對國內劵商是一個競爭,但是,估計市場細分下來,外資劵商會占領國外股民市場,中國劵商會占領國內股民市場。如果形成這樣的劵商市場格局,那麽,允許劵商進入也是做大中國金融市場的舉動,對國內劵商不構成太大的威脅。國外股民市場,原來就不是國內劵商的。外資劵商帶來海外股民,也可以刺激人民幣走向國際,給外國股民擁有人民幣的動機。
金融市場的另一個領域是金融谘詢提供商,這個業務有規模經濟和自然壟斷特點。世界就屈指可數的幾家,如路透、道瓊、彭博等。這個金融谘詢業務適合寡頭合作,而不適宜競爭。即國內金融谘詢業可以形成一、二個大頭,然後與國外谘詢大頭協議分享信息和市場劃分。
金融市場三個構成是投資家、交易服務和谘詢服務。中國這次開放的是前兩個部分,其開放程度是否在中國金融體係風險管理能力之內,這是問題的關鍵,也是各各個爭論的焦點。但就上邊的分析,中國應該有機會挺過去,而且,挺過去就可以使得中國金融地位提高一步,使得人民幣地位提高一步。
【1】 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china/2006-09/26/content_696670.htm
不過要搞好股市必然需要的不止是單純的監管,還有一係列的法規,透明度和監督者強烈及高尚的道德觀,哪天中國把股市搞好了,那天的中國就已經真正的依法治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