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評說

版權說明:歡迎非商業贏利目的轉載轉貼我的文章。轉載轉貼時請注明唵啊吽筆名和博客鏈接。
個人資料
唵啊吽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資治通鑒》卷二 評說 (13) : 對外競爭力的基礎是內部的合作

(2006-03-31 19:56:48) 下一個

原文16

顯王十三年(乙酉,公元前三三六年)鄒人孟軻見魏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義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曰:善。

 

評說16

魏國戰國時盡出人才,但都留不住。商鞅去了秦國,吳起去了楚國,龐涓和公子卬戰死,所以魏國求賢若渴,布告天下,廣招人才。孟子五十二歲到魏國應聘麵試。惠王說:老頭子,你大老遠跑來,對我國家有什麽利益呀?孟子說:為什麽什麽事都要講利益呢?治國有仁義就行了,如果上上下下都唯利是圖,就國將不國了,仁可以使百姓相親相愛,義可以使君臣上下一心。

 

今天市場經濟前提之一,就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成為天經地義的行為準則。按孟子說法,個人利益最大化要導致腐敗,導致政局動蕩。孟子主張仁義政治,這顯然與法家商鞅的政治哲學不同。但《資治通鑒》的下文有引出了唯利是圖的另一解釋。

 

原文17

初,孟子師子思,嚐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義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義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下樂為詐也。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評說17

孟子的老師子思說政治就是講利益。孟子說,有仁義就可以了嗎,何必講利益呢?子思說,沒有仁義,誰能得利益呀,《易》說利就是義的結果,沒有道德,社會上誰能有安享個人利益呢。

 

司馬光認為,仁義的人才能懂得仁義的利益,這是形而上學。現在有博弈論的納什均衡理論了,利益的討論成為形而下學了。原文16中所言利益,是個人利益,原文17所言利益,是集體利益,這是兩個概念。個人利益極大化不必然導致集體利益極大化,因為集體利益極大狀態,可能不是納什均衡狀態。解釋納什均衡的最經典例子是囚徒悖論:兩囚徒的最大集體利益是攻守同盟,但攻守同盟不是均衡狀態,非常不穩定,一個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就被解體,尤其是信息不對稱時(單獨審訊)。中國故事中最能顯示這一原理的,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製度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製定規則,使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狀態成為納什均衡狀態,即使得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一致。如三個和尚可以製定輪值製度,來克服個人利益最大化是帶給社會的負麵外部效應。所以,純粹的仁政、完全依賴道德風尚的社會,不是納什均衡狀態,是不能持久的,學習雷鋒運動不能持續就在於此。仁政必需輔以合理完善的製度,才能產生激勵、讓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動力服務社會,才能符合多勞多得的社會主義公平原則。

 

仁政的實施第二個條件是隻能實施在權力控製範圍之內,離開了權力控製,仁政在國際政治中就是誤國。經濟學中稱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內政小人當道,好人受氣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之一種,一個具有效健全的激勵和製約製度的社會不應該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春秋戰國的強權政治時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表現為霸道驅逐王道,越是善良的國家就越會丟失自己應有的權益。這就是為什麽孔子孟子麵試求職總是失敗的原因,因為按叢林法則仁政是沒有出路的。但中央集權建立以後,中國曆代皇帝都提倡孔孟之道,那是權力可以控製以後的事,在此之前很多規則由不得你,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不想進口鴉片,當然是仁政,但人家民主議會一樣會通過決議發動鴉片戰爭,非要你進口鴉片,不是你能控製和左右的。當今最有能力製定並強製國際政治遊戲規則的國家,製定的規則並不是以人類共同利益為出發點的,而是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的,雖然這些規則貌似公平。如自由貿易,他競爭能力強的時候就說是公平原則,競爭不過的時候就以擾亂市場為名提高關稅。如生產要素流動當然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但隻聽過鼓吹貿易自由、金融自由,沒聽過鼓吹全球移民自由的,雖然資源、資本和勞動力是三大生產要素。中國還沒有能力改變這些規則,所以中國王道的國際政治隻能限於中國有控製和影響能力的地方,而在西方主導的強權政治規則中,中國別無選擇,隻有相應地增加軍事力量做後盾,在西方遊戲規則中奉陪到底。超過自身能力的王道善舉不僅是空想無益的,而且還會加快被霸道驅逐的速度。王道是在國際事務中承擔與自身能力和影響範圍內的道德責任,霸道是濫用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權力和影響控製能力侵害他國利益和權益。

 

個人利益最大化不導致集體利益最大化的另一個現實例子是中國的出口。中國各個公司的競爭力強,並沒有導致中國的整體競爭力強。各個公司競相壓價,使得集體利潤下降,利潤大部分跑到國外流通領域和國外的反傾銷關稅裏了。美國有反壟斷法的,曾經對微軟進行反壟斷起訴,後來不了了之,是因為微軟的壟斷增加了美國IT業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實際上,國內強有力的合作是形成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基礎,正如有了公司內部員工的合作才能形成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國內過多地強調了市場自由競爭,忽略了市場合作,極大損害了中國的國家整體競爭力。當然,合作的形成,是要靠合理的社會製度,而不是政府幹預。西方國家行業協會是保護自身行業利益的民間組織,中國缺乏有活力的民間行業組織所以沒有形成內部合作、一致對外的機製。如中國占有鎢礦80%國際市場,卻不能左右國際市場價格。但西方國家無論在高科技產品領域還是資源領域,都是價格和市場規則的製定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