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小時連載:少林軼事(20)

(2025-09-12 07:29:09) 下一個

 

少林軼事

(20)

 

山風拂過,帶著遠方塵世的氣息,拂動著石鎖青春稚嫩的臉頰。他站在少林寺山門外的岔路口,深情地再次回望。

層巒疊翠間,灰牆黛瓦的寺院靜默矗立,千年古鬆的勁枝在風中搖曳,仿佛在無聲地告別。晨鍾的餘韻早已消散,隻留下一片洗滌過的寧靜。這裏見證了他的絕望、他的成長、他的掙紮與抉擇。

他摸了摸懷中那本薄薄的冊子,《易筋經》築基篇與《般若掌》精要的墨香還依稀聞到。這不是什麽驚天動地的秘籍,卻比任何神功寶典都更沉重。它承載著玄悲大師的期許,也連接著少林的根脈。

行囊簡單,除了幾件衣物幹糧,便是那柄刃口已磨鈍的舊柴刀。他曾猶豫過,但並未將其舍棄。這不僅是防身的工具,更是一段歲月的見證,提醒著他從何處而來。

前方的路蜿蜒曲折,在鬱鬱蔥蔥的山林之中時隱時現,或通往繁華喧囂、或通往未卜吉凶,更通往廣袤無垠的天地。他不再是為了追殺某個仇人而前行,心中那團火並未熄滅,隻是沉澱了下來,化作一種更深沉的力量——去尋找答案,去驗證所學,去履行那“守護之念”。

家仇未忘,但世界很大。玄癡的偏執與毀滅、玄悲的堅守與慈悲、王浚的權欲、蒼鷹部的貪婪、還有那個神秘消失的小沙彌...…這一切都像一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拚圖。他隱隱感覺到,少林寺這場風波,或許隻是更大波瀾的前奏。

他深吸一口氣,轉身,不再回頭。腳步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沉穩而堅定。

山路崎嶇,偶有趕路的鄉民或商販與他擦肩而過,投來好奇或友善的目光。石鎖入鄉隨俗,學著他們,微微點頭致意。他開始留意路邊的草木,傾聽市井的交談,觀察世情的百態。這一切,對他而言都是嶄新的功課。

晌午時分,他在路邊的茶棚歇腳,要了一碗粗茶,就著自帶的幹糧慢慢吃著。鄰桌幾個行商模樣的男子正唾沫橫飛地議論著近日的洛陽大事。

“...…聽說了嗎?王參將...…呸!現在是個罪囚了!垮台了!”
“真是報應!聽說罪證確鑿,勾結胡虜,私煉禁藥,還想謀害少林高僧...…”
“少林寺這次可是露了臉了,聽說有神秘高手相助,朝廷才及時發兵...…”
“嘖嘖!這江湖社會,水深著呢...…不過總算除了個大害...…”

石鎖默默聽著,心中波瀾不驚。王浚伏法,是罪有應得,但這結局背後,是無數人的犧牲與掙紮。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這雙手也曾沾染鮮血,也曾奮力敲響救寺的銅磬。

未來會怎樣?他不知道。或許會遇到新的敵人,或許會結識新的朋友,或許會繼續卷入江湖恩怨,或許會找到一個地方默默練功。但無論怎樣,少林賦予他的東西——那不僅僅是武功,更是對力量的思考,對善惡的辨別,對心性的磨礪——將永遠伴隨他。

喝完最後一口粗茶,他放下銅錢,背起行囊,再次上路。

夕陽西下時,他走出了嵩山地界。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中州,官道變得寬闊,車馬也多了起來。遠方城鎮的輪廓在暮色中顯現出與中嶽截然不同的繁華。

他在路旁一棵大樹下找了塊幹淨的石頭坐下,從行囊裏取出《易筋經》築基篇。就著最後的霞光,他緩緩翻開第一頁。

上麵的字跡工整而充滿力量,繪著簡易的人形圖譜,呼吸吐納的法門,筋骨舒展的要訣…...並非深奧難懂,卻需要極致的耐心與堅持去體悟。《般若掌》精要雖也如此,但更側重於發力的根基與心意的配合,而非殺伐技巧。

他依著圖譜,緩緩調整呼吸,嚐試第一個姿勢。動作有些笨拙,氣息也難以立刻調和,但他心無旁騖,一點點地感受著身體細微的變化。

夜幕緩緩降臨,繁星漸次浮現。曠野中寒意漸起,他卻覺得體內有一股微弱的暖流,隨著呼吸慢慢滋生、流轉。

他收起冊子,靠在大樹根部,望著璀璨的星河。少林的夜晚,也能看到同樣的星空,卻隔著高高的院牆。而此刻,天穹就在頭頂,廣闊無垠。

他想起了玄悲大師送別時的囑托:“菩提非在寺,明月亦照山。”

心境漸漸寧靜下來。

未來的路還很長,或許充滿荊棘,或許另有奇遇。但人已不再是那個隻有一腔恨意的少年。

他有了根,也有了翅膀。

少林寺的鍾聲,仿佛跨越千山萬水,永遠在心中回蕩,那不是束縛,而是遠行的底蘊。

夜風拂過原野,吹向廣闊的天際。

少年閉上眼睛,嘴角微微揚起。

明天,嶄新而又憧憬。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