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直認為“養生”是上了年紀人的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要想中年後還能身強力壯,最好從小就開始養生。養生首先離不開吃,年輕的時候吃東西從不忌口,什麽鹹菜、油條、蛋糕、五花肉,怎麽順口好吃怎麽來。每當聽到有人說什麽這不能吃、那個要少吃,心裏多少有些不屑。吃是人生大事,如果連吃都這麽束手束腳的,那活著的樂趣豈不去了大半?改革開放後,商店裏的食物品種越來越豐富,我把所有的零花錢都貢獻給了小食品。那時最愛吃的是雞味圈、米樂、幹吃方便麵、餅幹…買東西吃從來不看成分和過期日,包裝上好像也沒給相關信息。幸好家裏沒那麽多錢讓我胡吃海塞,雖然很饞那些現在被說成是垃圾的食品,吃的最多的還是白菜、蘿卜、土豆和紅薯。
出國後,有朋友英年早逝,爸媽陸續患上高血壓、血管硬化、高血脂、脂肪肝,再加上去醫院年檢時讀了很多免費宣傳小冊子,逐漸開始意識到養生的重要性。沒病的時候,很多人容易忽視自己的身體狀況。身體一旦開始出現問題,想要恢複健康就沒那麽容易了。
很多病是從小吃出來的,以前看過一篇報道,大概是說二代移民得的病趨同於所在地人群。例如,生在美國的華二代腸癌發病率高於父輩和生長在中國的同齡人。文章指出這主要是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所導致。這不禁讓我想到周圍的ABC,他們去朋友的生日聚會吃什麽就不用說了,即便是華人聚會,家長們也會給他們準備一些披薩、熱狗、布朗尼之類的食品。每當看到孩子們端著一盤盤裝滿油炸、燒烤和甜點的食物,笑盈盈從我身邊走過,我會不自覺的多句嘴:“多吃點菜!”對於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學校也宣傳食物金字塔,但我覺得收效甚微。做義工時,看到絕大多數的孩子會把午餐裏本來就不多的菜倒掉。
孩子的飲食習慣是怎麽形成的呢?我覺得這主要受家庭的影響。有一次,看到一位推著嬰兒車的女士停下腳步喝可樂,坐在嬰兒車裏一歲左右的女娃娃望著那女子露出好奇渴望的眼神。女子彎下腰喂了一口可樂給女孩兒,那孩子頓時高興得手舞足蹈使勁挺身子試圖抓住可樂瓶。女子被逗得哈哈大笑,又接著喂起來。孩子最初的味覺是張白紙,養成什麽口味主要靠家長。如果家長堅持健康飲食,孩子自然會跟隨。有人說,小孩子長身體代謝快,吃些油炸食物和甜品沒關係。我不太認同這個觀點,習慣是從小養成的,長大後很難改,而且有些不好的東西吃進肚子對孩子的傷害更大,短時間內看不出,日積月累下來就不好說了。曾有位媽媽向我們訴苦,說她的孩子隻愛吃肉,不愛吃蔬菜水果,好幾天才大便一次而且很費勁。她很著急且試圖改變,但口味已養成,習慣很難改。
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呢?我的經驗是,在孩子剛開始接觸固體食物時,先介紹不同種的菜糊,然後介紹水果,最後是肉類。孩子能自己吃飯後,每次要求他們先吃幾口菜再吃肉。飯後或飯前一到兩個小時,吃水果和少量小食品。小食品盡量選健康的,像堅果、自製爆米花、黑巧克力等。食物品種攝取要廣泛,有機會就跟他們講吃不同種類食物的好處。盡量不吃快餐,盡量不買加工食品。讓孩子們真正明白,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擁有健康身體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