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園林漂洋來
詩情畫意流芳園
美國鐵路大王亨利-亨廷頓(1850-1927)和他的妻子阿拉貝拉於1919年簽署文件,捐贈他們位於加利福利亞州聖馬力若市(San Marino)的冬季莊園和多年收集的藝術珍品、文物典藏,作為對社會的回饋和對世人的慈愛。在這片207 英畝(約83公傾或1250畝)的土地上,集中了16個園區和館區。其中的圖書館、藝術博物館、植物園三者俱是聞名遐邇,任何一個都是世界級的瑰寶。亨廷頓圖書館雖然名稱平凡,但卻是世界級的研究機構,隻向博士研究生以上的學者開放,概因其收藏皆為文藝複興後的孤本珍品,包括十六世紀的中國地圖和永樂大典二冊。所以亨廷頓莊園今天的正式名稱是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Museum, and Botanical Garden. 好像有點長並且繞人。
在亨廷頓莊園現有的16個園區中,占地12英畝(約73畝)的中國園(Chinese Garden,中文名流芳園)隻是其中之一。1999年亨廷頓圖書館的董事潘納克先生 (Peter Paankker)辭世,在遺囑中留下1000萬美元指名用於造中國園,開始了園林建設的正式構想。同年,亨廷頓方麵與中國蘇州園林建築設計院簽訂了合同,聘請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的陳勁為總設計師,負責總體規劃和設計。亨廷頓“中國園”的設計力求全麵表現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融會江南園林的淡雅和北方皇家園林的氣派,並讓美國民眾領略中國園林的詩情畫意。
2005年開始一期建設,之後在2013年、2019年又進行了兩個工期,迄今已完成三期。在這三個建築工期中,中國蘇州每次派遣50名工匠進行大約為期6個月的建造。共從中國大陸運來200多個集裝箱的建築材料,光是采自無錫的太湖石就有900多噸。所有建築既要含有中國園林的神韻,又要滿足加州抵禦8級地震的標準。因此所有建築都是鋼筋水泥土框架,木質外飾。
圖一,亨廷頓莊園總圖,各類館、園的位置分布。流芳園(Chinese Garden)位於圖中右下角,圍繞著一片人工築堰雍高水位而成的池塘。
圖二,流芳園的整體布局。
圖三, 流芳園大門,謙虛低調,乃大中華的味道。
圖四, 曲折的院牆以及隔門一窺,別有洞天。此處景色自不同。
圖五,進得園來,怎麽有劉姥姥初進大觀園的感覺。左側為活水軒,右手通向玉茗堂。
圖六, 民以食為天,一飽口福之處。活水軒正門,楹聯:入口百憂去,一笑大江橫。
圖七, 飽食之後是否幹點正事。補天,這事似乎也太大了。女媧煉五色石36501塊,每塊12x24x24 丈,每煉一塊耗時81天。女媧補天用去36500塊,遺留一塊。
太湖石在流芳園內隨處可見,畢竟運來了900噸嘛。太湖石在西方被稱作“中國學者的岩石”,猛一接觸還摸不著頭腦,細想之下確實是描述準確。
圖八 映芳湖,大多數建築都圍繞著此湖。湖邊的船舫和清越台。青鬆、垂柳和睡蓮,濃鬱的江南味道,久違的故鄉風光。
圖九, 拉近一點看看。園內的植物都有寓意,春蘭秋菊,夏荷冬梅,象征了四季。
圖十, 映芳湖中的船舫,不波小艇。右側遠處為清越台,近處為池中的獨立亭潭(沒有正式名稱)。類似於杭州西湖三潭映月的造型。
圖十一, 船舫側麵和三孔玉帶橋(沒有正式名稱)。
圖十二, 不波小艇內部,這個名稱起得有點拘謹寒酸,至少不夠豪放大氣。建議伏波舟。
圖十三, 清越台。楹聯:春望逍遙出畫堂,閑梅遮柳不勝芳。
圖十四,清越台內。我不知園內建築的命名規則,但似乎感覺有些混亂,又缺乏精確。此類臨水而供觀賞的亭台應稱之為“榭”。園內水麵也太小,不足以稱之為“湖”,隻能稱為“池”、“塘”、或者“窪”。
圖十五, 由清越台向南(入口方向)望去,左側為玉茗堂和堂前的平台邀山台,中間掩映在綠樹叢後的是活水軒。右前水中為獨潭,岸邊為太湖石構成的補天。
圖十五, 由清越台看向東南。三友閣,三孔玉帶橋。
圖十六, 筆花書房。楹聯: 流水可為琴曲聽,好山須作畫圖看。
圖十七,三友閣。鬆竹梅。又見命名混亂,“閣”是有四壁有門有窗,可以形成封閉空間的建築。隻有立柱沒有牆壁的建築通常被稱之為“亭”或者“台”;“亭”有頂,而“台”無頂。
圖十八, 三孔橋和玉鏡台。
圖十九-圖二十一, 上幾張依托建築造型而拍攝的攝影作品,看看視覺效果。
圖二十二、二十三, 漏窗之後必有景,視覺效果。
圖二十四, 上一張未來名家的即興水彩畫。中國園林具有詩的靈魂,畫的意境。畫為本、詩為體,構成詩情畫意。
圖二十五, 後門外的功德碑,列出捐款的個人和機構。根據捐款多寡分列6個級別:開創級、翡翠級、紅寶石級、珍珠級、 祖母綠級,捐款$25,0000 美元以下者不入流。迄今為止,共收到捐款 $5400 萬美元,大部分來源於華人社會。這種碑文在美國社會中很是罕見,文化方麵的捐贈往往是無價的,在意的是精神的層麵、對文明的尊重和文化的承傳。中國的園林更是沒有這種牌坊,因為隻有達官貴人才會建園林,本質上是私人的後花園,沒有向公眾開放的意思。今天人們能遊覽滄浪亭、拙政園、網師園等園林是我們打土豪分田地的結果。
網上宣稱“流芳園”一名來源於曹植《洛神賦》中的詩句“步蘅薄而流芳”,深奧、牽強且費解。哪有流芳百世來得一目了然和直截了當。湖南株洲也有一個“流芳園”,紀念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將士。
17世紀時,工業革命前,中國熱的東風曾經刮到歐洲,當時在歐洲各國建造了不少中國風格的園林和建築。1979年中美建交,西方世界再次將友好的目光投向中國,造園藝術被作為文化交流的一個部分介紹到海外。198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為了介紹中國傳統建築和園林藝術,移植網獅園的殿春簃到博物館陳列,取名“明軒”。明軒成功開創了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先河。在這之後的二十年內,海外陸續建造了大約二十座有規模的中國園林。其中許多有政府部門參與作為文化交流的組成部分,甚至有中國地方政府的贈送。下表為海外的一些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海外版
流芳園在這些海外園林中占地麵積最大,耗資最多,建設年代最為長久,園齡最為年輕,希望流芳園充分傳揚中華文化,不負籌劃者和建設者的初心,那麽捐款人也就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