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的戰神 ---- 論欽陵 (一)
論在吐蕃語中意為宰相,論欽陵為尊稱,相當於漢語中的欽陵宰相。
欽陵的全名為 噶爾·欽陵讚卓。噶爾為姓,欽陵讚卓為名。論欽陵出身吐蕃世家貴族,領地大約在今天的山南加查一帶,他的父親就是鬆讚幹布的左膀右臂祿東讚。
吐蕃王朝起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雅隆河流域(今天的山南澤當),最初隻是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形式。第一任酋長聶赤讚普被藏民認為是天神的兒子,公元前100多年時在位,從那時起確認了酋長世襲製。經過700多年的發展,到第31和第32任讚普達布聶賽和朗日論讚(618-629年在位)時,這父子倆連續對外用兵,將勢力擴張到拉薩河流域。
公元617年(隋煬帝大業13年), 吐蕃王朝的第33代讚普鬆讚幹布誕生於亞隆劄對園的降巴木決嶺王宮(現位於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鄉),629年即位,633年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市)。鬆讚幹布在位期間,基本統一了青藏高原,采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製定了法律,社會形態由原始過渡到奴隸社會。西藏曆史上隻有一個王朝,就是吐蕃王朝。吐蕃王朝由鬆讚幹布嗣位算起,至朗達瑪被刺(842年),吐蕃崩潰為止,共計213年。鬆讚幹布在西藏的曆史地位,類似於中國的秦始皇。
鬆讚幹布出生的那一年, 隋朝的唐國公李淵於太原起兵並攻入長安,擁立12歲的隋煬帝楊廣之孫楊侑為帝,改元為義寧元年。第二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兵變,用一條練巾勒斃煬帝。李淵隨即逼在位177天的恭帝楊侑禪位,改朝稱帝,是為唐高祖,年號武德。唐高祖李淵和隋煬帝楊廣是姨表兄弟,有共同的外祖父---鮮卑貴族獨孤信,他們的母親分別是獨孤曼陀(第4女)和獨孤伽羅(第7女)。
兩個新興的王朝都有強烈的擴張意向,唐王朝的方向是向西,而吐蕃的方向是向北。這兩個方向就是他們在二百多年裏的爭奪基調。
不幸的吐穀渾古國夾在唐帝國和吐蕃之間,處於雙方擴張的十字路口,滅亡隻是時間的問題了。吐穀渾政權(公元313-663年)由鮮卑單於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吐穀渾所建,其領地為今天的青海湖、黃河源、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一帶,麵積約90萬平方公裏,都城先後為枹罕(今甘肅臨夏)、伏俟城(今青海共和)。
圖1, 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勢態和吐穀渾的地理位置
經過15年斷斷續續的爭戰,貞觀九年(635年),唐將李靖、侯君集重創鮮卑人的王國吐穀渾。國王慕容伏允逃到且末以西,唐將薛萬均輕騎追至,伏允再敗,自縊。大寧王慕容順勢窮無奈,斬殺國相天柱王作為投名狀,舉國投降唐王朝。慕容順(看看這名字起的)是伏允和隋朝光化公主的大兒子,曾被隋煬帝扣留在內地作為人質十餘年(607-618)。唐封慕容順為西平郡王、甘豆可汗,統領故地,作為傀儡屬國。唐王朝的勢力向西擴張了2000多裏,這樣就和吐蕃有了正麵、直接的接觸。 慕容順635年被部下刺殺,其子燕王慕容諾曷缽幼年繼位,成為吐穀渾汗國第二十二任也是末代統治者,640年太宗以弘化公主妻之。舊唐書:順既久質於隋,國人不附,未幾為臣下所殺。其子燕王諾曷缽嗣立。
圖2, 唐高宗時的版圖,唐、吐蕃、吐穀渾的地理位置
兩強相遇的碰撞不可避免,第一次的試探是638年的鬆州(今岷江上遊鬆潘一帶)之戰,吏部尚書侯君集擊潰吐蕃號稱20萬的入侵軍隊。是戰雙方都掂量到對方的實力,雙方的戰時表現是實力相若、各有所忌。其結果是祿東讚出使長安,援引吐穀渾和親的例子,向唐王朝為藏王求婚,太宗許之。641年文成公主的入藏和親,也就有了日月山、柏海迎親、小昭寺這樣的典故和佳話。和親之後換來了大約二十多年的和平。順便提及,祿與論都是從藏文的同一字音譯而來,意為宰相,祿僅給噶爾·東讚先生專用了,其他的宰相隻能稱“論”。
文成公主和親後,吐蕃忙於青藏高原的統一,先後討伐、征服了蘇毗、羊同、象雄、後藏、阿裏,黨項,663年又滅掉唐的傀儡吐穀渾。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領著幾千戶(帳)逃往大唐,被安置在靈州(今寧夏銀川)。
圖3, 670年時的吐蕃的版圖
在這期間大唐也沒閑著,東征西討。在北邊趁著東西突厥的內亂,先後兼並了他們的土地(630年李靖滅東突厥、657年蘇定方滅西突厥)。曾經幾時,東突厥還是大唐早期的宗主國,突厥鐵騎連年入境劫掠,真令突厥人不勝噓籲。在西邊滅了高昌(640年)、龜茲(644年)、占據於闐﹑疏勒(656年)。東邊滅了百濟(660年)、高句麗(668年)。東起朝鮮半島,北越貝加爾湖,西至鹹海,南達越南的橫山山脈(北緯18度附近),唐高宗時領土麵積達到唐朝的鼎盛。設立了安東、安北、安西三個都護府,每個都相當於縮小版的北約司令部。糾集一幫仆從國軍隊,加上唐王朝駐軍,指哪打哪。
650年鬆讚幹布薨,667年祿東讚死。祿東讚的長子讚悉若繼任相位,執掌吐蕃國政,以其弟欽陵掌軍,和唐王朝兵戎相見。兩個相向快速擴張的政權不可避免地走向決戰。
660年至670年的戰略事態為:吐蕃無後顧之憂,一心向東北擴張,頻頻向北侵吞唐朝之前搶來的地盤,都是淨進賬。而唐王朝東攻西守,對吐蕃隱忍退讓的同時徹底滅掉高句麗和百濟,西線丟分東線得分,堤外損失堤內補,基本持平。
670年,吐蕃軍隊在欽陵的率領下大舉越過昆侖山,乘大唐立足未穩攻占安西四鎮龜茲(今庫車)、碎葉、疏勒、於闐,拔大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撥換城(今庫車附近)。唐王朝此時也終於在東線騰出手來,經過兩年準備,唐高宗決定給吐蕃點教訓,打他一個右擺拳。
唐王朝從朝鮮戰場上調出戰神薛仁貴,以他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領精銳十萬,以圍魏救趙的方式經由吐穀渾故地直擊吐蕃本土,行進路線沿著唐蕃古道,基本就是今天的共和-玉樹高速。這三人都是大唐第二代名將,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名將世家,屬於重量級人物,他們的父親就是老搭檔。阿史那道真的父親是突厥處羅可汗之弟阿史那杜爾,後來投靠大唐戰功顯赫,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龜茲。而郭侍封的父親則是出自瓦崗的開國將領郭孝恪,郭孝恪力擒竇建德, 大唐的上柱國,安西都護,648年戰死於龜茲之戰,其長子郭待詔亦同時戰死沙場,郭待封是郭孝恪的次子,三子郭待聘,官至宋州刺史(待詔、待封、待聘名字起得有意思,如有老四可能是待業)。 邏娑就是吐蕃的首都今天的拉薩,戰役的代號有直搗黃龍的意思,可見唐軍還是很狂妄的。
670年4月,唐軍帶著慕容諾曷缽夫婦開始了自衛反擊複國戰。5月,薛仁貴率精銳越過昆侖山脈的東延北支阿尼馬卿山,進至河口(瑪多黃河沿),與吐蕃軍遭遇,大勝。史書說獲牛羊萬餘,“數萬吐蕃人死傷籍枕”。薛仁貴乘勝退守烏海城(今花石峽),據險固守。兵法雲:上伐交,中伐謀,下伐戰。薛仁貴的方略是引誘欽陵圍攻, 郭待封率主力反包圍,裏外夾擊,讓欽陵死都不知怎麽死的。
欽陵感到怪異,唐軍遠道而來,求的是速戰速決,怎會取勝之後不進而退,坐失戰機。當他悟透其中奧妙,薛仁貴的詭計在他眼裏也就如同洞若觀火了。林彪有一戰術圍點打援,欽陵點也不圍,糾集20萬軍隊直接繞到唐軍的後方,打郭待封的援軍,斷薛仁貴的後路。郭待封進至烏海(今冬給錯那湖)畔,離薛仁貴也就40裏,他要等雙方打得精疲力盡時出奇至勝。哪知對方突然來襲,無備,大敗,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郭待封被迫退保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切吉草原)。8月,欽陵增兵至40萬將唐軍團團圍住,再戰,再大敗,唐軍損失殆盡,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通鑒》卷201)。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後,大唐的小兄弟兼爪牙土穀渾徹底出局,今天的青海大部成為吐蕃疆域。唐朝撤銷安西四鎮建製,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在回朝的路上就被盛怒的唐高宗迫不及待地免死除名,由欽差紀委書紀送入囚車。(“敕大司憲樂彥瑋即軍按其敗狀,械送京師,三人皆免死除名”)。這就是著名的大飛川之戰。
圖4, 大飛川之戰
烏海又稱“黑海”,藏語冬給錯那,意思是“被千山環繞的長湖”。該湖東西長30公裏,南北寬8公裏,麵積約230平方公裏,平均水深10米,湖麵海拔4300米,被阿尼瑪卿山脈所包圍。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繞著阿尼瑪卿山的山麓兜了一個幾字型大彎,而阿尼瑪卿山腹地的冰川融雪經冬曲匯流西北向注入冬給錯那湖,湖水由托素河泄出,西北翻越昆侖山,流入柴達木盆地的香日德綠洲。再往下成了節令性的柴達木河。 冬給錯那湖為柴達木盆地提供了珍貴的水源,托素河河穀為在建的香花高速(香日德-花石峽)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圖5,冬給錯那湖
大飛川之戰和“唐蕃和親”時間上相隔29年,首戰發生地河口與柏海迎親地點(今鄂陵湖畔)距離不到五十公裏。很難想象在邏些(拉薩)城中的文成公主會是怎樣一番心境。
唐王朝在戰爭的時間和地點上的選擇無可挑剔,東北、西北都消除了挑戰的勢力,王朝如日中天。戰爭從始至終都是在吐穀渾的故地,打著鮮卑人複國的旗號,占據了道德的製高點。將帥是最強陣容,兵士多數來自遼東,久經沙場。唐軍敗在了僅知已,不知彼上。首先不知道欽陵的灼見和軍事指揮能力,其次不僅得不到當地土著的支持,反被土人在欽陵的指揮下圍毆。
史書對吐蕃兵力說法一致,40萬。對唐軍一說五萬,一說十萬。史書為了維護民間戰神形象又將失敗的責任一古腦扣到郭待封頭上。倘若真是如此,高宗不至於同時降罪於三人。 薛仁貴也不至於說:乃天意,非戰之罪。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三十六,仁貴歎曰:"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必敗")。 我們的史書每當寫到失敗時,都語焉不詳,經不起推敲,莫衷一是。
欽陵一戰成名,在之後的30年裏唐蕃戰爭經年不斷,唐王朝負多勝少,敗是大敗,勝隻小勝,基本被吐蕃碾壓到地上打。唐王朝的周邊都向其進貢輸誠,認其為老大,唯獨幾百萬人烏合的吐蕃是個例外。
欽陵雖贏得素羅汗山勝利,但吐蕃的綜合實力無法和唐王朝相比,況且唐還處於上升期。唐和吐蕃那時的反複拉鋸也隻是在唐帝國從別人手中搶來的土地上,吐蕃還無法深入漢區。另一方麵,適時欽陵家兩代三人把持朝政已70多年,深受藏王猜忌,處處掣肘。故欽陵也無法取得更大戰果。
唐軍將領中黑齒長之是吐蕃比較怕的,欽陵的弟弟讚婆與他打連戰連敗。後來被派去打突厥也是連勝,卻沒有機會作為主帥與欽陵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