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到“浪漫”一詞是一張9英寸黑膠唱片—貝多芬F大調浪漫曲。每當小心翼翼拿起電唱機的唱針手臂,展臂啟動唱盤,然後收回並穩穩地垂直放下,看著唱針頭,如音樂海洋裏飄蕩起伏的小舟,隨音樂從唱片邊緣劃向中心點。也許是因為唱片密密麻麻的螺旋刻紋裏散落了塵埃,也許是歲月磨損,唱片的聲音會摻雜一種不完美的雜音,它成為唱片聲音的一部分,“浪漫”,音樂和“不完美”有了不解之緣。現在書店裏仍然有唱片銷量,誰還會買呢?
最近在YouTube上欣賞到德國小提琴家Julia Fischer演奏的貝多芬F大調浪漫曲,因而想起了那張很久以前的唱片。
Beethoven -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ajor
音樂家Igor Stravinsky 就曾經說過: “音樂形式很像數學,也許,並不是數學,但某種程度肯定近似於數學思維和數學關係。” 換一種說法可能更貼切,音樂形式更像物理。我們可以形象地用一個簡單例子說明,“1+1=2”是數學,而“1+1=1.99” 則是物理。音樂自然屬性注定和所有物理規律一樣,可以探尋、遵循,但同時包含了“妥協”和“包容”。當具體了解,例如,標準鋼琴88鍵是如何從人們所能聽出的聲音(頻率)範圍中挑選出來的? 鍵與鍵之間的頻率關係如何?什麽樣的琴鍵組合產生悅耳動聽?等疑問時,會對音樂的自然屬性有更多的了解。
音樂注定難以逃避“空間”限定而存在(除非電子合成器),因為空間(自由)限製,聲音才變成了多頻率混合,因此沒有人能夠發出完美單一頻率的聲音,而且它一定不那麽悅耳動聽。也由於空間限製,組合頻率不可能任意,而是整數倍於基本頻率的組合,或者叫harmonic或overture。一個歌者的整個身體都參與了歌唱,因而偉岸的身軀多少占了些便宜,弦樂器多有固定範圍的琴弦等,聲音頻率本身和彈性(物性)有關,比如肌肉彈性,琴弦的彈性等。唱得好是因為嗓音倍頻豐富和獨特(分布),也就有“音色”(sound color)一說。如果看微觀世界,比如氫原子,各種可能的單電子波頻率也是整數倍於基本頻率,因此說音樂包含了時髦的量子概念一點也不為過了。
什麽是真正的浪漫?有人說,“浪漫是夢幻仙境。” 還有人說:“如果一件事情很浪漫的,意味著忽略了不完美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很浪漫,意味著知道白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並不存在,在用心發現和了解彼此的旅程裏,那些不易、不完美如冰雪一樣,終將融化。” 就這一點而言,音樂本質是浪漫的。
讓我們在貝多芬和Claude Choe的音樂專輯(2018)《Romance forever 浪漫永恒》裏的一曲優美旋律中,度過一個美好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