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你有多美!”,南非鑽石與美國鄉村音樂
(一)
經過一道道安檢關卡後,走進約翰內斯堡南非鑽石中心(South Africa Diamond Center),如此多的天然鑽石呈現在眼前,它們像玻璃渣一樣如此不起眼,不由再次感歎道,“你不知道你有多美啊!”。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些天然鑽石多數將送到以色列加工,也留一部分,他指著一台精致的加工設備說,就是這台電腦控製的激光刻蝕機,正在運行,電腦顯示屏上,激光斑點正在一顆天然鑽石表麵緩慢移動著,切割整形,原料鑽石開始脫胎換骨,最終近50%鑽石原料將被切割掉,成為邊角“廢”料。其實,此次之行就是衝著激光刻蝕機而來的,然而,鑽石成了真正的主角。
1919年,數學家Marecel Tolkowsky在其著作 《Diamond Design 》中推出最佳的鑽石外觀切磨方案,後人稱之為 “American Ideal Cut”或 “Tolkowsky Ideal Cut”, 完美切磨產生58個刻麵,它們能夠讓照進鑽石的光線完全反射出來,光彩照人。直到今天, 世界各地的工匠們仍然在用Tolkowsky的數學公式來指導鑽石切磨。當然,還有其它切割方法,如Table Cut,Old- Mine Cut, Old-European Cut, 和Asscher Cut等,“因材施切”。 今年年初,自己在Amazon上購買了一些玻璃仿鑽,或作為生日禮物,或用來壓書,它們完全按照 Tolkowsky Ideal 打造,數數刻麵,57個,少了一個,去哪裏了?片刻困惑後,腦筋急轉彎,哦,頂尖沒有被打磨(圖1),所以,有時也稱完美57刻麵。類似地,首飾SWAROVSKI品牌玻璃(SiO2+各種金屬元素)同樣沒有鑽石晶體固有的解理麵,容易打磨成各式各樣的仿鑽石,以假亂真,如圖2, 就是一枚仿古Table Cut 造型(正方形切台麵)的SWAROVSKI鑽,其成本不高,價格體現在品牌上。
圖1
圖2
鑽石的品質來源於堅韌的“內心”,造物主把世界上最穩固的“心髒”、碳四麵體以最緊湊方式“植入”到了3D空間點陣排列之中。在很多建築工程設計中,借鑒了這種堅固的四麵體單元。如果我們心跳每分鍾平均60次(~1 Hz),那麽,在鑽石麵前忽略不計(“心髒”跳動頻率~40THz),而SWAROVSKI玻璃“心跳”頻率大約是鑽石的一半不到,“玻璃心”還可以吧,不過,假的真不了。
人們喜歡鑽石和各種各樣的寶石,因為寄托了很多美好的願望,它們有資質去承載我們的寄托,這點很像音樂。我們相信,和這些五光十色的晶體相伴,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比如,賦予了玉石“愛護或防護”的含意,自己特別喜歡不透明的藍色方鈉石(Sodalite,圖3),它被賦予了這些關鍵詞:“真誠,有效溝通,情感平衡,直覺和信仰相關聯”,而透明的鑽石則意味著“更好,更有活力”。
Ian Stewart在他的書中《為什麽美是真的 — 對稱性曆史》(《Why Beauty Is Truth—A History Of Symmetry 》把美的主觀感受和客觀的對稱性聯係起來。晶體學家發現並已經為所有晶體建立了230個“微信群”,學名叫晶體空間群,編號越高意味著晶體的對稱性也越高,構成晶體的原子或者離子的空間排列越規整、”整潔”。編號為1或標記為P1晶體,僅內含一種對稱性,誰是“狼狽王”,或“屁王”? 說出來也許讓人想不到,就是我們腳下的鋪路石,其學名叫長石(Feldspar) 或者長石一類的石頭,如鈉長石(Albite),鈣長石(Anorthite)等等。真玉(Nephrite Jade,空間群為#12)和翡翠(Jadeite,Jadeite為#15)是長石類石頭的親戚,其群的級別略高於長石類石頭,仍然位於低端。藍色的方鈉石(sodalite的空間群為#218)則位於高端,當然,不及鑽石空間群#227(標記為Fd-3m)。
鑽石鶴立雞群,美得不言而喻。2015年11月,一顆產自南非、名叫“Winston Blue”的美麗藍色水滴形鑽石(13.22克拉)創拍買新紀錄,$23.8M。2018年來自蘋果公司的IT男Sir Jony Ive和工業設計師Newson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設計並用人工合成金剛石打造了一款全鑽石戒指,為慈善機構籌款$256,250,比爾蓋茨&梅琳達基金會匹配90%,共計US461,250 ,鑽石還在,勞燕分飛。氣相沉積技術的發展,人工生長大顆粒金剛石已不是問題。另一方麵,當人們點著香蠟,溫馨話語伴著微風,不時吹拂著香蠟火苗,可曾想到,飄渺的光影裏,無數納米金剛石時隱時現,甚至微微泛黃的寶貝炊具底部,都可能發現天然氣燃燒帶來的納米金剛石,炒菜炒出金剛石,這一定是天底下最為浪漫的事情。
(二)
提起南非,除了治安問題,聯想到黃金鑽石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一般人怎麽也不會和美國鄉村音樂聯係起來。的確,黃金和鑽石,一個柔、一個剛,以不同方式展現了一個共同特性,即韌性。南非音樂人帶來的美國鄉村歌曲似乎讓人感受到這種韌性,似乎也印證了一點,環境的艱難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未來失去希望,美好願望必將孕育不一般的音樂,當然,豈止音樂?
美國人Bob McDill寫了這首名叫“Amanda”的鄉村歌曲,Don Williams 首唱於1973年,時隔半近個世紀,2018年,南非歌手Demi Lee Moore 和Steve Hofmeyr 完美合作,重新演繹了全新的“阿曼達”,Demi Lee Moore明亮飽滿的合聲令人難忘,不僅讓Steve的滄桑厚重添光加彩,而且讓人感覺這首歌曲就是為她而寫。試譯歌詞大意如下:
深藏心底上蒼知我已盡力
鄉村少年生活裏揮之不去
麵對著鏡子,讓人驚訝
披肩的長發和歲月如梭的眼
阿曼達,生命之光
也許宿命已為人妻
這是一種難以琢磨的度量
鄉村音樂處處洋溢著溫暖
第一把吉他,那年14歲
那些牛仔褲依舊已不惑之年
阿曼達,生命之光
也許宿命已為人妻
Bob寫這首懷舊歌時已近而立之年,超前地想象到了10年之後不惑之年還有的心境,感歎那將是一種什麽樣的“難以琢磨的度量”。也許,“度量”既是一種“惦念“,更是一種“釋懷”,他認為音樂在其中一定起很大作用,如歌中唱道:“擁有第一把吉他,那年14歲”。作為聽歌的我們, 還記得擁有自己的第一把吉他又是何年?歌曲裏的時間跨越至少26個春秋,Bob想告訴我們,一切都會變了,好像有一些東西又沒有變,音樂無疑充當了一種“度量”衡,“時間”似乎不可以。原唱者Don Williams於2017年九月病逝,同年許多美國重量級的鄉村歌手為紀念他,出了一張特別的翻唱專輯《Gentle Giants》,其中就包括了Chris Stapleton 翻唱的“Amanda ”,大胡子Chris因為歌曲“田納西威士忌“而爆紅,不過,南非歌手的演繹是最好的。
Demi Lee Moore還翻唱了其他美國鄉村歌曲經典,如Neon Moon (1992 原唱Brooks & Dunn),Seven Spanish Angels (1984 原唱Ray Charles & Willie Nelson),Coat of Many Color (1971 原唱Dolly Parton),Rose Garden (1970 原唱 Lynn Anderson) ,以及Help Me Make It through the night(1970原唱Kristoffer Kristofferson)等,均收錄在這張精心打造的專輯 《Country》裏,這是自己最喜歡的專輯之一。她的歌聲讓這些傳奇老歌重獲新生。無疑,她就是閃耀在世界歌壇的一顆南非鑽石。除了她之外,南非鄉村音樂歌壇星光燦爛,他們是Jacob Swann,Justin Serrano,Ricus Nel,Jo Black,Steve Umculo ,Ruhan Du Toitm, Riaan Benade …
聽不懂那些南非荷蘭語鄉村歌曲,沒有關係,不妨填上自己心裏的歌詞,當自己的歌…。有關鑽石的故事很多也很長,至少已從鑽石伴生包裹物裏找到世界最古老的礦石,鋯石,距今已有43億年之久,而地球也就僅僅46億年。沒有人再懷疑Mary Frances Gerety為南非鑽石公司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 Ltd設計的廣告詞:"A Diamond is Forever" 。
——————————————————
YouTube videos
1。Demi Lee Moore & Steve Hofmeyr —Amanda
2。Demi Lee Moore—Neon Moon
3。Demi Lee Moore—Because it’s love
4。Jacob Swann—Two Blue Eyes
5。Ricus Nel—I Recall a Gypsy Woman
6。Steve Umculo—Your Eyes Through Mine
7。Ruhan du Toit—As Jy Dink Jy Weet
8。Roan Ash — Whiskey To My Soul
9。Riaan Benade—Spontaan
10。Steve, Bobby ,etc —Die Land
11。Moniqen Steyn & Ruhan du Toit—Hartseer
12。Kurt Darren — If You Think You Know How to Lov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