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音樂群裏的一位群友憤然退群,原因可能有三:1. 自己的問題錯認為是別人的,但別人真沒有毛病;2. 別人問題變成了自己的;3. 意識到自己有些問題,但無意打擾別人。在第一種多數情況下,當事人本身可能(短或長時期)存在某種“身心”上的困擾,且常常自己不知道,大家隻有表示同情一下,有一點是肯定的,音樂很難提供幫助。第二種,比較複雜,因為涉及自己和外界(別人)的關係互動,多少有些“心態”問題,比如抗“幹擾”能力不足,應對起來可能缺乏經驗,廣義講,更有可能是“同理心”或者“善心”使然。第三種,多數情況下,默默承受,默默走開,自己解決問題,不擾人,但除了關心、在乎你的人,他們還是被“打擾“了。第二、三種情況可能就是“音樂”能夠施展拳腳的地方,如Beatles(披頭士)樂隊的名曲“Hey Jude”(John Lennon, Paul McCartney, George Harrison and Ringo Starr)。
誰是”Jude”?資訊發達的今天,找答案不難。Steven Hyden 在他的“The 100 Best Beatles Songs, Ranked” 文章中(uproxx.com) 【1】把“Hey Jude”排在第七,並講了另一不同版本的故事:
“由於樂隊成員傳聞所困擾,我才意識到自己讀了很多有關他們音樂的東西。這些傳聞都不假。樂隊成員John認為“Jude“就是他自己,但是Paul堅持認為是給John的兒子寫的。後來,John離開人世,Paul開始覺得“Jude”真有點像John,特別歌中John保留了他喜歡的歌詞,如“the movement you need is on your shoulder”,Paul本想刪了” 。
文章作者繼續寫道:
“如果背後的故事撲朔迷離,原因隻有一個,就是,最深層的個人關係常以一種奇特和不可預測方式呈現出來。彼此深愛著的人,卻注定移情別戀,彼此憎恨的人,因家庭的紐帶,不至於失去控製,這就在歌曲最後讓人想到的。John用心地和Paul唱著這首有點傷感的歌,但大家始終懷有一顆”making it better”的心,它無疑成了Beatles演唱生涯中的一顆催淚彈。”
誰是“Jude”? 歌曲傳唱至今,聽者已經給出自己的答案。Steven Hyden 要說的,借用一句我們常聽到的話就可以概括了,“鞋合不合適,隻有自己知道”。其實,“走路的樣子”已經呈現出來了,且作為旁觀者,我們看到也僅僅是別人走路的樣子。就個人而言,“走好每一步“是可以做到的,“making it better” 宛如生命中的一束微光了。
對了,“ A day in the life” 被排在第一。
【1】https://uproxx.com/indie/best-beatles-songs-rank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