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談學(考)醫難還是不難?

(2020-08-14 10:22:14) 下一個

也談學(考)醫學院難還是不難?

 

就報考美國醫學院而言,列了九點看法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如果有不恰當的地方,多多包含。

 

1。答案之一:不難。說對一半,世上無 隻怕有心人,就是這個意思。在真正成為醫生之前,你能真切悟出:哦,醫生原來像這個樣子,那麽你距離醫學院已經非常近了。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努力和認知過程。

 

2。答案之二:難。醫學院麵試中有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你為什麽要當醫生?” 你可能會說麵試中的問題各式各樣,不一定這麽直接問。是的,但每個問題都和它相關。容易回答嗎?想明白了嗎? 難!不妨自己試一試,你的回答能否通過麵試官敏銳的洞察力?

 

3。答案之三:還是難。醫生的訓練本質上包括了如何由複雜中看到簡單,同時能夠從看起來簡單的掂量出其中的複雜。一句話,EQ要求高,書呆子真不建議學醫。

 

4。答案之四:難。沒有一個專業如醫學,具有很高的職業安全性,那些每年擠破腦袋都要讀醫的人是不懂、還是傻?

 

5。答案之五:難。醫學院四年有大大小小全國統一考試無數,大考5次,考試時間都在八小時左右,不用說腦力,體力不行,抗不住心理壓力,建議真不要去學。

 

6。答案之六:難。醫學院入學要求較高而且全麵,除了(好大學的)高GPA外,需要自願者服務和跟醫生見習(有小時數要求),科學研究論文等等,其他學科應該不需要這些吧?要求全麵意味著競爭角逐比較激烈,這種競爭並不因為進入醫學院後就結束,職業生涯中僅僅是開始。

 

7。答案之七:難。不誇張地講,學醫之路是用金錢鋪陳出來的,真的非常花錢,決定要學,需要算經濟帳。

 

8。答案之八:不難。很多報考醫學院的學生,都獲得家庭的強烈支持,他們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大都是從事醫務人員,或是醫生或護士。他們的支持是成功的重要保證。他們非常理解付出和回報的關係,回報不僅僅是金錢,前期投入很多,回報更主要來自病人和社會的尊重,MD成為亮眼的社會名片。很顯然,如果你的孩子學醫,你會發現從這些孩子的臉上明顯地感受到那種發自肺腑的自信和快樂...

 

9。答案之九:難與易,是個問題? 不要因為別人說難,就放棄夢想。醫學院入學的競爭其實各個族群(如亞裔)之間的競爭,勿聽一些人的忽悠,因為你的孩子不去讀了,也許就少了一個競爭對手。跟隨自己的判斷吧,有時候意味著。如果一個職業能夠給孩子那種自信、快樂、職業上的滿足感、以及平易近人的強烈氣場,父母不會為自己的孩子考慮這樣的職業?並推他們嗎?因為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喜歡學醫,也不是所有的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最後,真心希望更多的華人孩子進入醫生這個行業。

 

(續)也談學(考)醫學院難還是不難?

 

的確,選擇醫生職業需要深思熟慮,開始了好像就沒有回頭路了

 

其實,最終要回歸到這個問題:學醫值不值?”  有心者可謂無數次地問。當準備MCAT的時候,已經有答案,隻是後來才寫在了臉上,即自信、微笑與豁達,一種越過高山峻嶺、激流險灘後的滿足、從容,作為一個局外人,不難感同身受。醫學之路仿佛又像一場斯巴達勇士賽(SPARTAN RACE),當攀到一個障礙的最高點,回望中有些害怕,總有個聲音傳來,你行的!,接踵而來的障礙似乎沒有盡頭,一次次地恐懼、困惑和懷疑,一次次地成長,作為一個局外人,又不容易體會到這些。

 

Malcolm Gladwell在其《Outliers》書中是這樣告訴讀者的,大多數人都認可的滿足感包括三個品質,即自主性(autonomy複雜性(complexity),以及努力與回報的關聯(a connection between effort and reward),無疑,成為一名醫生的努力和付出是巨大的,麵對的細節又是各式各樣的,但回報遠不隻是旁人認為的物質上的。伴隨著醫學院的大大小小全國統一考試,四年學習將一晃而過,走出校園並不意味著考試的結束,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每個病人將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標準化考試題,迎麵而來將會是更高的挑戰。

 

成為專科醫生,回首前塵,已走過了大約156個春夏秋冬,時間告訴他們,一個醫生的能力、知識是有限的,但對病人的責任是無限的。正如一個醫生在醫學院開學典禮上告誡未來的醫生們什麽是責任?醫生是一個神聖的職業,病人期待我們的理解和幫助。因此,你們必須自始至終把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即便還是一個學生。開始的時候,你們可能對這個神聖的責任會有點不自在,但是,白大褂對你們的病人而言,意味著這個責任!” 從某種意義上講,至少在我看來,醫生的責任感或許還包含了某種對自己曾經努力和付出的一種應有的自我尊重,也包含了對所從事職業的熱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