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準備報考醫學院過程中可能麵臨的幾個問題

(2020-08-14 10:20:53) 下一個

引言:

用本文的最後一句話作為引言,或許真是這樣,你的選擇已讓你別無選擇,現在可能不理解這句話,以後可能會的,但希望不會。”  

 

報考美國醫學院準備時間大約五年以上,四年本科,加上一年的間隔(GAP)。沒有一個學院像醫學院的學生那麽來源多樣,因此麵臨的問題也各種各樣,下麵這些問題不一定都會遇到,僅僅是個人看法,供參考。本文第二部份引用了兩篇醫生問卷調查文章,對醫生職業及光鮮的背後可見一斑,比如,醫生對所從事的工作滿意嗎?社會地位的自我認知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應該在準備學醫之前有所了解,方能無怨無悔。

 

1家長希望,但孩子不喜歡學醫怎麽辦?

答:可能要做好長期給孩子洗腦的準備。不要用孩子從來不聽大人的話來自我解脫,聰明的牧羊人不會暴力驅趕奶羊入柵欄,也不會放任自流,總會把自己大拇指放在奶羊的嘴邊,它會乖乖就範,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他們的需要可能不一樣,了解這些需要應該是父母的必修課。的確,這樣有點誇張,我會告訴兒子,學醫吧,好姑娘以後隨便你挑,對女兒說,學醫吧,每天不重樣地穿新衣服不是夢想。進入醫學院並成為一名醫生後,由於麵對各種人,孩子心智會加速成熟,他們的需要也將會改變。你會感覺孩子們在成長,說話變得越來越滴水不漏,平和耐心之中流露出一種不可抗拒的威嚴,你會聽到諸如:我不會讓病人在我的班上丟失生命!“ 是的,麵對脆弱的生命,他們需要的是真槍實彈

 

2問:本科在有可能進入藤學和州大時,選擇哪個?

答:選擇藤校。參考2008AAMC Table A-2.6 ),來自七所常青藤聯盟的亞裔報考人數為718 占這七所總申請人數(1804)40%,在整個亞裔報名人數中的比例隻有(718/10499=)~7 %。一位曾經負責招生的MD醫生在她的一本如何報考醫學院的書中這樣寫道,申請者要試圖發現自己的亮點,她稱之為你身上的安琪兒,推銷自己。無疑畢業於所謂的藤校等名校就是一個不錯的安琪兒。當然,有的家長也考慮其他可能,選擇一所容易獲得高GPA的大學。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選擇。不過,藤校的曆練,到醫學院後,成功幾率會大大增加,醫學院不是不知道這一點,無怪乎有這樣的說法,即藤校畢業申請人的GPA會乘一個1.1 因子,自己對這個傳說毫無疑問,它意味著,同樣條件下,藤校畢業生進入醫學院的機會可能更大一點,以後的住院醫師申請也將因此受益。

 

3問:大學本科選擇工程專業還是其他專業?

答:應該選擇其他專業,特別是女孩子。對不同專業,醫學院的錄取率略有差異,比如,物理專業畢業生在同等條件下被錄取的可能性要高。而一般認為本科學一個和醫有關的專業,如本科護士,被錄取的可能性很大,其實不然。因此讀什麽專業需要根據個人情況好好考慮。

 

4問:是否值得花錢請報考顧問?

答:取決於孩子的情況,對條件平平的孩子,或者對報考過程知之甚少,最好花錢請一個。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有遊戲規則,自然就有潛規則,在規則應許的範圍內,包裝自己無可厚非!專家可能更容易發現孩子(或者包裝)其身上潛在的安琪兒。那種在邊緣上掙紮的孩子,除家庭支持外,最終會發現,這種專業人士參予,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是一種對孩子精神上不可替代的支持。

 

5問:GPA競爭力較弱,是否需要GAP一年?

答:應該需要。很多情況下,GAP一年屬於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因為四年本科期間沒有足夠的時間準備。 因此一年可以彌補申請材料中的不足,如參加post program能夠部分提升GPA,無形中也表明報考人的決心。同時在這一年裏,加強誌願者服務等等的活動,比如,有一個考生自我介紹曾經參加聯合國衛生組織誌願者服務,在非洲埃菲納病毒的防疫站工作了一年,即使這是一種自我包裝 很多人也會肅然起敬,自問:我有勇氣這樣做嗎?”  說不定,這女孩子正戰鬥在抗擊冠狀病毒的最前沿。

 

6: GAP一年是否讀一個碩士學位?

答:GAP期間讀碩,對報考沒有太大用,這是顧問的觀點,本人也同意,但沒有深究。可能會給人一種三心二意的感覺,考醫學院一定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在進入一個行業之前,多了解圍城裏的人是如何想的很重要,MDLinx上的這一篇文章【1】介紹了針對1150個醫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集中在如下五個問題,

1。對職業的滿意程度:

76% 滿意自己的職業,其中包括23%非常滿意,53%基本滿意,僅僅13%不滿意中有2%非常不滿意,11%介於滿意和不滿意之間,就是所謂的一般般

2。對職業的不滿意地方:

25%工資,17%工作時間,16%太多on call, 11%研究工作,8%人與人(同事等)關係。15%表示沒有不滿意。(注:發牢騷的不少)

3。對社會地位的感受:

57%滿意中,39%基本滿意,18%非常滿意。23%不滿意中包括16%有些不滿意,7%非常不滿意。20%無所謂或無感。(注:和問1比較,有點意思,如果滿意加無所謂有77%,和職業滿意程度一致)

4。對職業的推薦方麵:

57%推薦選擇醫生職業,其中21%強烈推薦,36%推薦但不是很強烈,16%保持中立,26%不建議當醫生。

5。職業幸福感來源:

文章沒有給出具體統計數據,但引用了五位醫生的話,正如預料,醫生把病人的康複和感謝視為職業幸福感的主要來源。

 

鑒於前麵的問卷統計,職業幸福感估計達75%左右,它是一種整體性的感覺,另外一篇文章【2】針對具體的工作幸福感“happiness at work”)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數據來自15000個醫生,29個不同的專科,差別很大,反映了某些真實情況。文章顯示,burnout(疲倦/透支/工作壓力/抑鬱感等等)的人數大約平均占40%,有些專科如神經科( Neurologists)高達48%,競爭激烈的專科如皮膚科、整形科等等負麵感相對較低(23%32%),可以理解,但總體平均仍然超過了工作幸福感的平均值~30%,有些專科如眼科的工作幸福感高一些,不過隻有37%,心髒病( Cardiologists)專科、傳染科(Infectious diseases specialists)等工作幸福感則低到21-23%。文章還說,負麵感(burnout)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詳情見原文。從這些問卷數據可見,體力上的透支及精神上的壓力成了這個職業的代名詞,而且各個專科差別很大。盡管如此,多數醫生(大約75%)對自己職業仍然抱樂觀的態度。或許真是這樣,你的選擇已讓你別無選擇,現在可能不理解這句話,以後可能會的,但希望不會。

 

 

 

1https://www.mdlinx.com/article/most-doctors-are-satisfied-with-their-jobs-despite-eroding-respect-survey-finds/lfc-1464

 

2https://www.advisory.com/daily-briefing/2018/01/22/physician-burnou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豆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northlake' 的評論 : 俺保留重複帖,以此表達自己雙倍的讚成!非常感謝!
豆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雪狗2014' 的評論 : 歡迎再次光臨!
northlake 回複 悄悄話 在醫療領域多年的觀察,覺得要想學醫小孩一定要非常聰明。這個體現在前期的各種考試競爭,也體現在當醫生以後的職業壓力。美國的醫學法律賠償製度,采用的是standard of care,意思是你的同事標準。如果你的同事們更聰明,你本人的壓力會有非常大。不少醫生抑鬱,壞脾氣,多少與之能力弱有關。醫生作為最好的職業選擇之一,是因為醫生的智力,體力與情商要求都是最高,一般的孩子不具備這種素質。
northlake 回複 悄悄話 在醫療領域多年的觀察,覺得要想學醫小孩一定要非常聰明。這個體現在前期的各種考試競爭,也體現在當醫生以後的職業壓力。美國的醫學法律賠償製度,采用的是standard of care,意思是你的同事標準。如果你的同事們更聰明,你本人的壓力會有非常大。不少醫生抑鬱,壞脾氣,多少與之能力弱有關。醫生作為最好的職業選擇之一,是因為醫生的智力,體力與情商要求都是最高,一般的孩子不具備這種素質。
尊義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豆青的回複。我是覺得統計數據有時會誤導人。因為devil is in the detail. 讓我們互相學習交流,讓更多的華人孩子進入醫學院。
雪狗2014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豆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尊義' 的評論 : 謝謝來訪和留言。俺的一些看法是根據過去的一些統計數據而來(如自己以前寫的兩篇有關分析博文),統計意味著存在統計偏差,所以完成同意你舉的例子,更具體一點,比如,本科一門課程得C,學醫之夢想基本破滅了。對了,俺沒有逼孩子學醫 :-),但非常鄭重對孩子說,選擇意味著要準備接受各種可能的結果,對一個成長在醫學世家的孩子,還是有信心相信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學醫的孩子大概都有點倔,再此謝謝來訪並留言!
尊義 回複 悄悄話 興趣是最大的動力,不能逼小孩去讀醫科。我周圍念醫學院的不少。我自己孩子也在念。醫學院錄取率和學校名聲關係不大。最多是correlation vs causation 而已。我所知道的幾個上杜克哈佛等Top醫學院反而都是州大的。我還知道幾個在滕校和小滕因為grade deflation 被淘汰出premed. 我觀察到的可不是個例。申請醫學院那點事在大學裏都是常識,留一點心,不要找顧問。還有,專業和醫學院錄取關係不大。別的指標重要的多。我家老二也想念醫學院,我一直在留心醫學院申請的東西。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豆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三河匹夫' 的評論 : 沒錯,不過 “洗腦”和“強迫”之間還是有段距離的。當然,孩子的意願應該尊重和理解。有一點是比較肯定的,若本人沒有學醫的意願,不可能堅持八九年或更長,洗腦”會有用?不會的!反過來,能夠為一個事情堅持苦熬8、9年,最後放棄也不那麽容易,很可能是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了。
三河匹夫 回複 悄悄話 自己不喜歡,沒有十年苦熬的決心和準備,還是別靠洗腦硬擠進去為好,對己對將來麵對的病人都不是好事。
豆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笑薇.' 的評論 : 另外,具體情況可能都有,做醫學研究的算其中之一,如醫博連讀。不過,大部分醫學院畢業生將會從事臨床工作,雖然住院醫師培訓一般也會包括做研究的要求,隻是側重點(如仍然臨床為主)不同。應該更精確一點說法,學醫的確不需要絕頂聰明。不過,相對“聰明”一些,可能在時間運籌上會從容一些。
豆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笑薇.' 的評論 : 歡迎光臨,非常同意!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說實話, 學醫不需要聰明。 醫生是用辛苦,時間堆起的鈔票。聰明的, 有事業心的去做醫學研究。做臨床滿足不了。
豆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木薑子_楓華' 的評論 : 謝謝!的確如此。
木薑子_楓華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醫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職業,沒有mentally做好準備最好別去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