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交朋友(彼此信任的那種)不容易。有人形象地這樣描述,交朋友好像要進入一個雞蛋的內心,必須要破個殼。這個比喻也說明另一個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概念,就是所謂的界限或者邊界問題。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隻要不加注意,可能就越了他人的界或線。界限的親疏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是不一樣的,而且,其表現方式還和場所有密切關係。職場上,職業培訓中有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這些界線有明確的規定或者界定,這些都是針對職場環境和人際關係而定的。而非職場上的交往更多地是一些約定成俗的、或者稱為禮儀的東西(或者稱為度)來界定。所以,對界限或者“度”的把握不夠好,模糊了不該模糊的界限,該模糊的地方又要分個明明白白,缺乏場合感,自然會引起不必要的是是非非。其實,如果無意跨界,我們能夠意識到(或被善意地提醒),並向後退離,多數人(包括被動的旁觀者們)是能夠寬容和理解的,也不會過多地計較。因為道理很簡單,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之人,如果僅此要對一個人做評判,也同樣不可能完美,有時候甚至是錯的。因此,以包容、寬容的心態麵對他人的“跨界”或者“失禮”,給每個人(包括自己,如果犯”戒”(界)的話)領悟和更正的機會,這也許是正解。
另外, 很多時候,“跨界”並非是“跨界”者的初衷。或許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麽會失去自製力,也許過度敏銳/敏感,…,這種情況在生活裏經常發生。因為,每個人都不是鐵一塊,有自己最柔軟的地方。有時候一不小心,敏感地容易被其他一些事情所觸發,失態,借“題”發泄在所難免。自己的問題最終還是需要自己去解決,我們能夠做的,且不說同情關心,至少勿讓他人的問題變成我們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話,問題不就少了一半。
半年多來,目睹了文學城博客圈中的一些“是是非非”。如何看待它們?不少博主發表了自己高見,說得很在理。歸根結底還是博客互動中的界限或度的把控,因為她是個公眾交流平台(盡管博主有自己的個人公開的天地),我們都應該在互動中有“度”把控能力,任何公眾平台的互動已經涉及到“你、我、他”。如果界限超越公眾這個範疇,比如說,就應該進入私人空間的範圍。
半年多以前,開始也許出於好奇,自己在文學城開博。同時,開始關注過去不曾關注的博客版塊,隨之有一種發現新大陸的驚喜,認識了很多多產的博主,讀到了各種不同風格的文章。看得出來,博主們來自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閱曆,他們的文章無不帶著博主的鮮明特點。很多博主的博文涉足麵廣,馳騁於古今中外、政經人文,讓人開闊眼界。一些看起來司空見慣的事情有的博主卻寫得如此感性,無論文章長與短,讓人不經意間有種莫名的感動,一種被真實所動,這是博客版塊令人喜歡的地方。再比如說,學理工的人思維常常習慣從繁到簡, 再從簡看繁, 不苛求完美,但求合理,認為一切現象都可以由為數不多的幾個原理所配,同樣也認為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某種“生活中的基本原理”。這種“理工科”式的思維慣性會不知不覺地延伸到寫作中,或者有些“幼稚偏頗”,甚至“荒謬”,不過也是一種感受和體驗。是對是錯,需要讀者根據事實做出判斷。
博客成了博主歲月中留下的一段特別的痕跡,每當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再看現在腳下的“路”,一定會有一種更加踏實前行的感覺,這是博客的魅力所在。 當一個人開始寫的時候,也開始認真思考怎樣讀,作為讀者,會更多地關注博文和所要表達的東西,尋找共鳴點、感受視野異同。沒有一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又如何能有更廣闊的進步空間?
還是那句話,如果不知道界限或者度在哪裏,給人以方便(convenient)和自在(comfortable )一定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