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國內的深夜,讀了同學轉發的《一封母親的信》,有些感觸。這位母親講述了她來美國幫助女兒帶孩子的“心路曆程”(見附錄)。信中母親的感歎更多的是來自中西文化上的差異,但她自己是否在培養孩子上存在某些缺失,或者自身存在某些不足,信中可見端倪。於是,想到了兩個問題,父母為什麽要孩子?父母希望從孩子那裏得到什麽?
我們為什麽要孩子?也許還沒有好好想,孩子就來到這個世界。這是一個事實:孩子成了父母生命的傳承,給我們有體驗為人父母的機會,一個自己成長、實踐付出的機會,因為當我們“成長”,才更能懂得愛和被愛的可貴。是甜是苦每個父母都有體驗,看著孩子長大,或越來越像自己,孩子的那些“毛病”都和自己一樣一樣的,父母是什麽感受?除了感歎不知不覺的時間飛逝,更多的是一種喜悅。於是乎,有一天,我們還會問:父母希望從孩子那裏得到什麽?
大多數父母應該有差不多的答案:希望孩子獨立,健康,家庭幸福,就這些。父母的家,還是那個孩時的家,它的門永遠為孩子們打開著。但是,孩子有或者將有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有自己的天地。學會體諒孩子們似乎也是父母繼續“成長”的一部分,他們正在經曆著我們曾經經曆的過程,生活中瑣碎事情和壓力會讓孩子們應接不暇,因而很多時候可能會忽略了父母的心理需求。當孩子們忙完自己的事情,心智成熟,從容應對生活時,他們回首朝向自己的父母時,常常發現父母已經老了。
生活就是這樣,有些東西我們教不會孩子,就讓他們自己去從生活中學習吧。但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有些東西父母也在潛移默化地示範著,不要低估孩子模仿學習能力。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不知不覺地告訴孩子們:你獲得的一切愛、包容和友善都不應該視為理所當然。的確,父母對孩子的愛天經地義,但不要讓孩子習慣性地誤認為一切的愛和包容也不過如此。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學會感恩,感恩,感恩!並從感恩中得到快樂!
聯係起一個咖啡杯上印的一句話:“drink coffee because adulting is hard. ” 成長和咖啡有何關係?一時不得其解。有一天喝咖啡時,似乎有點恍然大悟,原來是:吃點苦吧,成長會更容易些!但是,真實的情況真是如此嗎?我開始懷疑了,因為當我們吃“苦”時,感覺不到其中真正的“甜”,談何成長。
附錄:來自網絡
轉發:《一封母親的信》
我是一位單親母親,38歲那年就獨自帶著8歲的女兒生活,不說含辛茹苦,也曆經了很多女人沒有經曆過的酸楚。為了讓女兒不受父親出走的影響,我以全部的母愛來嗬護她成長。
女兒從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績都非常優秀,是標準的學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後又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後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學霸,年紀不大,就已經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了。他們有一個四歲的兒子,上海的爺爺奶奶在美國照顧了兩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女兒和他們處得不好,經常吵架。曾經擔任上海廳級幹部的爺爺一怒之下帶奶奶回去了,還說再也不來美國受罪了。
無奈之下,女兒、女婿多次給我電話求援,讓我去芝加哥幫他們帶孩子。我退休後單位返聘,有一份不錯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慮到女兒的處境,我最後下定決心到了美國。但在這裏的每一天都很難過,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兒、女婿幾乎很少和我交流。
他們早出晚歸,回家隻想睡覺,周末不是在家睡覺,就是電腦或手機,隻有我一個人忙孩子忙家務,好像我就是他們雇來的保姆,做什麽都是應該的。在家裏他們享無論吃水果還是喝飲品也不會問問我是否也需要。因為他們自己的緣故造成了偶爾的剩飯剩菜,那絕對是我一人全包。在家裏他們的行為全是對的,我即使再看不慣也不可以做任何點評,因為在她們眼裏我就是一個沒得見識和水準的老婦人。到了假期,他們帶上孩子出去度假,讓我一個人留在家裏。我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想的?到底是美國改變了他們?還是獨生子女都是這個德性?
我女兒、女婿的收入不錯,還經常給非洲窮人捐錢。我幾次提醒他們說:舅舅、姨媽家在湖南農村,生活艱苦,你們給非洲黑人捐錢,是否也可慮資助這些親人一點?女兒女婿的回答讓我震驚:非洲窮人更需要幫助。幫自己的親戚不是慈善,沒有意義……
我真不明白女兒怎麽會變成這個樣子:無情無義,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敗了嗎?如果說是我文化不高,不會教育子女,那麽女兒的公公、婆婆,一個是政府官員、一個是同濟大學教授,怎麽他們的兒子也是如此?國慶那天,我親家在電話中說:你辛苦了,我們都被獨生子女害了。我們讓他們自己請保姆,你回來過你自己的日子,別理他們了……
親家的話有道理,但我於心不忍。
回憶那年高考,我在佛山一中校園外麵悄悄守候三天,一心祈禱女兒考試順利;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個晚上,女兒摟著我淚流滿麵地說:媽媽,這些年您太辛苦了。我以後有出息、有能力一定要好好報答您的……那時我是多麽的開心,我覺得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女兒的話,讓我覺得這個世界沒有黑夜……可是,當女兒已經有了出息的今天,我的內心卻曆經從未有過的傷痛。她是否還記得她說過的話?是否記得媽媽為她所做出的一切?
我如此深愛我的女兒,她愛我嗎?
後記:這位母親的信,不僅僅是一位母親的追問,而是一代中國人的糾結,更是做人上不可泯滅的問題。而這樣追問和糾結,都需要兩代中國人來回答。
我覺得這媽很有問題,兩家長輩在教育子女方麵都存在很大問題。子女自私,且是非常典型的啃老族,這不是教育出了問題是什麽?現在都到這個份上了,還左一句“學霸”又一句“博士”的,幹嘛啊,顯示他們高人一等是不是。
她說自己文化低,不會教育子女。文化水平跟教育子女有什麽關係呢,我覺得隻有三觀不正的人才教育不好子女。
不願意吃剩飯,幹嘛不倒了。心裏憋屈,最好的辦法是買張機票走人。
“我幾次提醒他們說:舅舅、姨媽家在湖南農村,生活艱苦,你們給非洲黑人捐錢,是否也可慮資助這些親人一點?女兒女婿的回答讓我震驚:非洲窮人更需要幫助。幫自己的親戚不是慈善,沒有意義……” -字裏行間看出這個媽對非洲黑人其實是歧視的。假如子女不做慈善,或許她就不會提出要首先幫助自己親戚了。
兩代人都有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個人顧好自己,老人不要指望兒女養老送終,兒女也要明白父母責任已盡,懂得感恩。
對親情、家庭觀念有兩大衝擊:一是中國自己的政治運動和一胎政策跟中國傳統社會已是大不一樣,該怎麽教育子女,父母一輩也算是新手。二是中美文化差異,子女來美後躲不開中西文化衝擊這一關,那麽初來乍到的父母也一樣,會有太多不適應。現在女兒、女婿早已獨立,成家立業,還說是“媽媽的教育出了問題”就太求全責備了。畢究是小輩自己份內本該獨立解決的,卻要求父母來幫忙,說不上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一起處不好,還要鬧矛盾,分開又思念,甚至痛苦(父母會更痛苦),看來是這一、兩代人的宿命。愛、包容是個人的教養道德,拗不過時代造成分離而產生的創傷。
well s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