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認知與理解世界是思維的樂趣之一。
各種理論與模式是認知的結果,也是認知的工具。
與任何工具一樣,這些理論與模式都有“適用”的問題:精度越高,則覆蓋範圍小;覆蓋範圍大,則精度低。
具體學科(比如生物),基礎學科(比如數學), 哲學,神(秘)學(如果算的話)代表了精準解決問題的針對性下降,抽象度不斷提高,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的方向。
範圍的邊界,就是思維的邊界,意識的邊界。
最大的範圍,就是沒有邊界。
而沒有邊界,就意味著精準度完全喪失。
因為精準的前提,就是對邊界的強調與依賴。
這樣,對於習慣了精準,依賴於精準的思維來說,“無邊界”乃是危險的,因為對基於精準的理論來說,無邊界意味著顛覆自身的存在。
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不可怕還有啥可怕。
於是我們看到這種思維不斷地質疑或者攻擊基於探索邊界本身的學問,把它命名為“神秘”,或者“玄”。
這種命名的本質就是排除對邊界本身的探索。
而排除對邊界本身的探索有三個意義:
一是思維自洽。排除自身以外的東西,隻剩自身,這是自洽的最佳方式。
二是思維自適。對邊界問題閉眼,這樣就可以舒適地在邊界內“探索”,擴展“邊界”而不用懷疑“探索”的本質是什麽。這樣,內心安穩。
三是思維獨裁。防止其他學問侵害自身的權威。
但這都是思維自我封閉的把戲。
人大於思維。
人可以揭穿這些把戲。
但人也有自由。
可以選擇揭穿,也可以選擇不揭穿,還可以選擇“不知道這種把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