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段短視頻,講古代改革者,從李悝吳起到王安石張居正,或生前或身後,基本都是粉身碎骨。
道理也講得清楚:變革者們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讓他們的奶酪變小了。
既得利益者有機會反攻,變革者就難免以身殉變。
俺覺得,既得利益者的概括雖然準確,但是不夠深刻。
因為很多人並沒有既得利益,他們依然反對變革。這樣,他們反對,就不是出於既得利益,而是某種思想意識,保守的思想意識。
因此,既得利益者,在更深層次,可以概括為思想保守者。
思想保守難道隻是因為他們認為舊思想舊製度好嗎?
不一定真的好,但一定讓他們覺得最正當。
重點是,正當與否的標準,是他們覺得。他們覺得舒服,就是正當;不舒服,就不正當。
關鍵點就在這裏,舒服不舒服的標準又是什麽呢?
他們的私利能不能最大化的滿足。
是的,私利,在混亂時期,是變革的動力。在穩定時期,又是變革的阻力。
改朝換代的本質,利益圈重新洗牌,舊的既得利益群體已經腐壞,新的利益群體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拆除舊群,建立新群,產生一批新貴。結果,一定要落實到新群體的私利上。
屠龍者成了龍。
與改朝換代不同,變革是在新貴產生後慢慢陳腐,但是還沒有完全壞掉的時候,利益圈內產生的重新分配的衝動。
在這個意義上,它麵對的阻力比改朝換代時還要大,大得多。
在這樣的環境下,要變革,表現上是動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實際上則是要改變製度,這樣,動的就是所有對舊製度舊體係寄托希望的人(無論已經得到利益與否)的奶酪。這就是所謂“民心”,民心並不是一個整體,也分滿意的與不滿的,兩者對比有一個比例。這個比例才是決定曆史發展的因素。
改乾換代相對容易,因為不滿的民心比例大。
變革難,因為不滿的民心比例小。
而比例小,是因為民心隻是民心,目光短淺,隻能看到自己眼前的碗。
利益圈內有眼光的精英看到危機要變,要保護他們的五年十年一百年的碗,但民心根本不知道有危機,覺得受擾,沒必要變,就會反對。
(有人會說變革者是為了皇帝利益。其實皇帝利益與百姓利益是一致的)
這樣,就會形成既得利益者與寄望於現有體係的預期得利者的合流。
利益,欲望,目光短淺。這三者互相激發,互相守衛,如果得到權力,就幾乎牢不可破,無堅不摧。直到以貪得無厭讓平民喪失對利益的盼望,這個三角才會垮塌。
在這個三角完全腐壞之前,變革者要觸碰它的利益,當然必死無疑。
當然,這其實也沒啥好感歎的,因為人性,放在曆史中,放在現實中,就是這樣,必然這樣。
沒有利益就沒有生存,啥理想能大過生存?
變革的大餅能烙出來固然好,烙不出來呢?
穩妥起見,過一天是一天,變什麽革呀。
在中國當公務員,在美國當醫生,中國人求穩妥,不知不覺地,就跟“既得利益者”站到一起去了。
在這個意義上,變革者的對立麵,是人性,現實中的人性。
他們的阻力,也就來自現實中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