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葉知秋

(2023-11-10 15:33:37) 下一個

一葉知秋,講的是敏銳的感知力。

假設觀察自然界的正常現象。

1. 葉子落光了,知道是秋。

2. 葉子落了一半,知道是秋。

3. 葉子開始紛落,知道是秋。

4. 第一片葉子落下,知道是秋。

四種情況都對應秋的情況下,感覺敏銳的人能從第4種情況得出判斷。

或者反過來看,秋天伴隨葉落。則必從第一片落下開始,到最後一片落下為止。漸進過程中有無數個“過渡狀態”。

那麽其中任何一種狀態,都對應秋,都歸到秋的範疇裏。

這個論述的前提是:現象與本質有內在關聯,而且這種關聯被感受到。

不同個體對這種關聯的敏感度不一樣。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是,對話中一方可能通過音調的變化來感受對方的情緒,比如語調從熱情變平靜可能代表不滿。如果再加上表情有同樣的變化,那大概率就可以確定前邊的判斷是準確的,如果再看到拳頭握緊,那就更確定了。比如獨眼判斷不了空間距離,雙眼就可以。

事實上,人與機器的不同之一是,對環境與現象的判斷從來都是綜合的,這就象西醫的會診,中醫的四診合參。調動的感知維度就越多,敏感度就越高。比如上邊的例子如果加上對話題重要性的判斷與預期,則一聽到語調變化就準確預期情緒變化是完全可能的。這種變化捕捉到了,不用等對方摔杯掀桌甩袖離席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

一葉知秋也一樣。比如人感受到氣候變化,比如晝夜溫差,再看到葉子落下。或者反過來,看到葉子落下,也注意到溫差,或者還加上其他經驗,那麽知秋也不是什麽難事。

所以,一葉知秋的完整理解是:敏感的人可以從細微變化中感知到它所代表的本質性不同。

這個敘述並不是建立葉子落下來的片數與秋天的單一對應關係,也不是統計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