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例子是茶壇某狼網友的貼子,請自行搜索。
俺先指出其論證不夠充分,不能證明是缺陷。
後指出在不能證明是缺陷的情況下選擇“缺陷”而不是“差異”背後有某種動機。
網友說這是“中國式邏輯”。
其實,俺用的是典型的西式邏輯。證明如下:
對小鼠來說,奶酪與電擊感受不同。
如果走A門得奶酪,B門遭電擊,小鼠經曆幾次後,隻走A門不走B門,說明小鼠的意識已經發現了規律,發現A與B不同。這是小鼠在判斷中“具有邏輯”。如果依然隨機走這兩個門,那麽小鼠的意識中沒有發現規律。這是小鼠在判斷中“缺乏邏輯”
如果走A門得奶酪,B門得果汁,小鼠經曆幾次後,餓了走A渴了走B,說明小鼠的意識已經發現了規律,發現A與B不同。這是小鼠在判斷中“具有邏輯”。如果依然隨機,那麽小鼠的意識中沒有發現規律。這是小鼠在判斷中“缺乏邏輯”。
現在看一個茶壇現象:
A門(詞)叫“差異”,B門(詞)叫“缺陷”。母語為漢語的人都知道正確區分這兩個詞的不同。
麵對一種現象差異,不能充分證明差異起因的時候,邏輯機製正常人的選擇,比如科學家,或者小學生,就會選擇以A指稱不同。這說明他們知道A與B的不同,且做出正常選擇。他們既不缺乏邏輯,也不缺乏語文知識。如實描述,讓他們覺得舒服。
如果有人隨機使用A或者B,這意味著他們不知道這兩個詞的不同。這說明,要麽他們缺乏邏輯,要麽缺乏語文知識。他們選什麽都同樣舒服或者同樣不舒服。
如果有人每次都繞過A,專門使用B這個詞,這也能說他們知道這兩個詞的不同。知道不同,卻故意選擇一個不準確的詞,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比如描述中國),這又是什麽邏輯呢?
這依然是小鼠吃奶酪的邏輯--------建立“中國的缺陷”這種印象他會感到更舒服。
為什麽會這樣呢?
嗬嗬嗬。
因為這個詞在他的心理刺激了某處獎勵機製,分泌了某種讓他舒服的物質。
為啥同樣的境況下,帶有明顯褒貶色彩的詞讓科學家不舒服卻讓這位網友舒服呢?
因為心理設定不同。
理性標準隻對理性感到判斷舒適;情感標準則必須滿足才舒服。
那又為啥不選擇理性標準而選擇情感呢?
口稱邏輯,卻不遵從理性,那就是自由了唄。
不是理性科學的自由,就應該是情感的政治的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