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惡的起源

(2023-11-26 09:58:08) 下一個

看到一個帖子,叫康德論惡的起源。看了好幾段也沒看出康德的觀點到底是啥。隻好自己論一個:)
這個問題需要先弄清兩個概念,惡,起源。
啥是惡?
啥是起源?
惡就是反善。那善又是啥?假設以普通觀念的善為善:利益為善。
利益都是善嗎?比如毒品。不行,毒品利益欲望而不利益生命,就不為善。
從這個極端的例子推展一下:善是長遠的,整體的利益。
假設善的定義如此,那麽,惡與善相反,非長遠的,非整體的,就可以視為惡了。
這樣概括對不對?
不知道。
可以看幾個例子:比如嘴巴愛吃甜的,少吃,適量吃,心情愉快;但無節製,糖吃得太多,身體受不了,得病了。
又比如想過幸福生活,老實工作賺錢就很好;偷、搶、騙別人的錢,就不好。
概括一下,惡對整體的其他部分產生傷害。對其他部分的正常活動產生傷害的就是惡。

現在看起源:起源是客觀的嗎?比如追溯到某種細胞,某類神經,某個時間,某個事件,某種物質等等。
應該不是。以上邊說的吃糖為例。糖是病的起源嗎?吃是病的起源嗎?吃糖是病的起源嗎?
過量才是。
這樣,惡並沒有一個客觀的絕對的起源。一種行為或者屬性,如果不導致或者造成傷害,就不能視之為惡。
對糖的需求與渴望並不是惡,吃糖也不是。

但是過量的追求就是。

那不過量不就行了嗎?

是的。

但人能做到嗎?

很少有人能做到。麵以利益,很少有人能適可而止。

這樣,過量的衝動就可以視為惡源了。

人為什麽要過量,會過量呢?

這就涉及到了知與智的差別。

知,是區分差異,確立差異。

智,是統攝差異,確立聯係。

人如果有知而無智,就會認定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這是自己的,那是非自己的。結果就必然自私本能驅動,過量。

反過來,人如果有智,就不但有知,而且可以完美地駕馭知。可以全公而全私。

這就以追溯到更深的層麵:人性。
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聖經說原罪。
三個都對。
孟子說性善的性可以視為基於純粹的完整的心,人與人心心相通。就是純善狀態。
荀子說性惡的性是基於差異對立的自私本能,不加節製當然就導致惡。
聖經說的原罪並不是本性的角度,而是人與神分離而產生的活動驅力。神是純善,人是載體,人以知為驅動而不以神為命為標準來行動,當然就是罪,就是惡。
從這個角度看,聖經相當於孟子荀子合起來,觀點都一致。

中國人也認識到因二元判斷產生的知的迷惑作用導致惡,但中國人不認為這種分離不可逆。且修正不需要依賴外在的信仰神。人人都可以修正,隨時都可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