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禿頭悖論:論對比在認知中的作用。

(2023-11-12 22:12:41) 下一個

以前發過,重來。

假設一個人滿頭秀發,那麽掉一根,跟沒掉比,可以忽略,視為不改變有發現狀。

再掉一根,還可視為不改變有發現狀。

掉N根,還可以視為不改變有發現狀。

如果N=原來的滿頭秀發,還應該可以視為不改變有發現狀。

結果就悖論了:禿子依然滿頭秀發。

悖論的前提是,這一萬根頭發不“分級”,都處在禿或者不禿的平麵上。因此,第一根的變化相對於其他的9999根對整體的影響可以忽略。

這其實不是悖論,隻是把觀察點放在數量上而不是比例上引起的幻悖。隻要換一個角度就知道沒有什麽悖的。

平麵的思路之所以產生悖論,是因為它設定滿頭秀發是一萬根頭發的簡單加和。而人對頭發多少的判斷根本不是看頭發的數量,而是看比例關係,有與無的比例。

而以比例的觀念來看,則從有一根頭發開始到有10000根頭發,可以視為一個人的頭發的潛在狀態有10000種。每一根的變化都是直接改變了原來的狀態。

比例,再抽象一點兒,其實就是對比。這是人的意識的產生機製。沒有對比,意識就不會產生。比如生存在恒溫環境下,人就不會產生冷熱的意識。沒有兩個點的對比,人就不會產生距離的意識。沒有兩個感知點對同一物體距離的感知,就不會有空間的意識。沒有感覺的先後變化,就不會產生時間意識,等等等等。

在這個意義上,感知世界,就是在捕捉對比,就象青蛙依靠飛蟲的位置變化來感知它一樣。

滿頭秀發的人開始掉頭發,這就是對比的開始。而觀察者有意忽略對比,相當於壓製了自己的感知機製,結果當然就是感知錯誤。

更有意思的是,對比是無法客觀定義的。因為對比雙方必須且隻能互相定義,比如有與無,是與非。

還以禿頭為例,是禿頭與非禿頭就是互相定義的。它首先並不是跟數量有關,而是跟比例有關。比如應該有頭發的頭皮麵積與上麵頭發的數量有一個密度。這再一次證明,禿與不禿,不是隻看數量,而是看密度。隻看數量得不出密度變化的印象,而看密度則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根頭發變化對有無比例的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