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哈哈,題目純為吸眼球。
但黑格爾,這位俺曾經無比崇拜的辯證法大師,確實不懂道德,或者說他不懂儒家的道德。
因為他曾經說孔子的哲學不過是些道德訓誡,所有的文化中都有的道德訓誡。
聽起來,似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是一個庸俗的象征,意思就是儒家哲學沒什麽了不起的。
哈哈,這樣說白天夜晚的交替更普通,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
但是中國人從白天夜晚的交替中概括出來的辯證法卻要比黑格爾的辯證法精密高明得多。
同樣的,道德訓誡與實踐是普遍行為,而其底層的哲學卻不是每個文化都係統地講明白的。
而中國文化,儒家,就是把它的原理與方法都講清楚的哲學之一。很遺憾,在這個原理與體係的深度方麵,黑格爾與德國,乃至整個西方,都極為膚淺。而這種膚淺,也正是黑格爾看不到道德底層的哲學精神,而隻是把它歸結為訓誡的主要原因。說白了,黑格爾自己在這方麵膚淺,就以為隻要說到道德就跟他一樣膚淺。注意,俺說的是哲學的深度,不是道德實踐的深度。西方並不缺乏道德的實踐者。
那麽道德底層的哲學是什麽?
就是世界的運行秩序與原理。
說到秩序,人們又會想到關係。而關係,在西方思維,現代思維看起來,基本是扁平的。就是ABCD的相互作用。但在中國傳統,在儒家思想中,扁平的關係下麵是一個立體的係統。比如天地的運行以北鬥來標識,而北鬥的運轉圍繞一個中心。在中國人看來,這個中心就是秩序的決定者與維持者。因此,ABCD之間的關係並不依ABCD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決定,而是依它們與中心之間的關係來決定,也就是說,依他們在中心決定的體係中的地位來決定。西方的秩序強調個體間的關係,而中國的秩序則強調個體與體係間的關係。西方的個體間的關係以個體為中心,中國的個體間的關係以係統中心為中心。
假設中國與西方的道德訓誡的目標都是為了個體的長遠利益,那麽西方對道德的理解就是個體間利益的張力與平衡。而中國對道德的理解則是遵循天道。個體利益並不基於碰撞、鬥爭與平衡,而是基於天道的彰顯與運行。因此,中國對道德的理解是個體與天道的關係,是順還是逆,是融入還是脫離。
如果天道是終極決定因素,那麽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融入。與融入相反的,是割裂與脫離。
融入是外加的道理要求還是內在的本能要求?
西方認為這是外來的,在實踐中碰撞出來的。而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本能的,是人人本來就有的。因此,道德並不是外來訓誡,而是對本能的保護與滋養。教條地概括結果之一是天地君親師的提法。天地是生命之所源,君是群體主導,親是個體生命所源,師是天理傳承的載體,都需要得到特別的尊重。而人越是自然地尊重天地君親師,就越是契合天道,越得到天道的利益。
因符合天道得到利益,卻常常清貧。為什麽不升官發財?怎麽解釋? 中國人有精氣神的區別。肉本的利益在於欲望滿足,但這是最低級的。氣與神的追求更高級,因此物質上的缺乏並不是利益缺乏,所謂安貧樂道是也。
又比如父慈子孝敬老愛幼。這並不是外來的零散訓誡或者總結,更不是被動灌輸。而是完整的天人體係之下的必然要求,是主動實踐。人要以天道為道,天心為心,就要聯通天道天心,而聯通的方法不是到外麵去追尋一個目標或者對象。其方法是,你的心中本來就有天道天心,隻是個體欲望在迷惑困擾它。要顯揚它,實踐它,體會它,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順從它。體現在個體之間的關係上,就是老老幼幼,克己複禮。
中國的“道德哲學”的思想體係並不複雜,但絕非黑格所想象的簡單。
反過來,西方的道德也不乏偉大的實踐者,這也不是因為外加的訓戒,而是出於人心中本有的動力。
黑格爾,在這個問題上,又淺薄了。
他在辯證法上的淺薄是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