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藝術家到達一定境界,要返樸歸真,作品如兒童所作一樣。而真兒童所做,卻少被視為藝術。
這是因為藝術的宗旨就是再現出來的境界。比如畫一棵樹,生機哪有真樹多。但畫出來的就要貴得多。
兒童創作就是天真本身,而藝術家創作則是仿天真。
真天真不貴,仿天真貴。
俺曾說這是藝術的虛偽。但其實不算虛偽,因為創作者不克服世俗成見是不能達成童趣的。
而克服世俗成見與習慣是困難的,因此成功就是值得讚賞的。
一位美學家說,好的小說都是詩。
初讀時覺得高深,現在看,大概說的是節奏感。
假設生命有節奏,天然的節奏。
那麽世俗的本質是遮蓋、壓抑,擾亂天然的節奏。
那麽藝術的功能就是重現節奏。
聽覺的節奏,要麽是音樂,要麽是詩,兩者相合就是歌。
視覺的節奏,要麽是色彩,要麽是形狀,兩者相結合就是畫。
聽覺與視覺可以完全對應。
小說的故事產生的節奏,當然可以說就是詩。
而形狀產生節奏的例子之一是書法,線條變化就能產生節奏感,不識字的人也能感覺到。
這種節奏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記錄下來的。
也就是說,書法的美並不是書寫者刻意安排製造出來的,而是書寫者身心狀態的準確記錄。
原理是這樣:
假設生命的本質是自然,那麽它的節奏就必定是自然的,產生的現象也必是自然的。比如花瓣飄落地麵,不需安排,就產生自然的分布。又如流水漫過沙灘,不必刻意,也會產生自然的紋路。
但到了人的手上就變了。人的造作100%的會產生各種不自然,比如在紙麵上畫梅花,一般人怎麽設計都有明顯的人為痕跡。
這就是意識工作的特征:單調、割裂,僵化,生硬。
反映到書寫上,這種意識特征會完整準確地體現在寫出來的筆畫上。有多少就反映多少,分毫不差。
比如初學者以為寫字是手指的作為,握筆特別用力。僵化與運動交替反映在筆畫上,就形成完美的鋸齒形狀。
練習得越多,肌肉越熟練,手就可以自如動作,就不會產生鋸齒了。但是意識的僵化依然存在於肘腕的肌肉中。反映到書寫上,就是手如噴墨打印機的噴頭一樣在紙上與筆畫同步運動。結果就是產生具有幾何感的筆畫。
練習得越多,肌肉控製與合作越發熟練,幾何線的變化增加,顯得細膩絲滑了。然而線條卻沒有質感,如同複印或者打印出來的。到這一步,已經很難在筆畫形態上找出破綻,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平淡無味。這還是因為意識僵化在幾何式的運動中,是人為的作用,而沒有達到真正的自然狀態。
絕大多數書寫者一生就停在這裏。變換字體也沒有用,嚐試創新也沒有用,因為意識沒有突破。
如果要進步,就要進一步把意識化開。水流在牆上或者地上會形成自然的痕跡,因為它沒有意識。人把水蘸在筆端在紙上鋪開形不成這樣痕跡,因為人有意識,意識會被完整地記錄在筆畫運動中。
化開意識,如同把冰塊融成水。意識不凝聚在任何一個地方,就可以隨意書寫皆是上品了。這就是人高於自然的地方,水不能以自然的狀態產生字,而人卻可以以自然的狀態來寫字。
這種意識的突破,如果不是天才降世,就需要真實的身心修養。意識達不到柔和,字就忠實記錄意識的僵化狀態;意識完全融化,字就忠實反映生命本身。
人說王羲之醉後寫蘭亭,不論是否如實,都符合這個消化意識的原理。
意識不消融,筆法依然有價值。但神馬筆法也擋不住僵化機械的意識被記錄在筆畫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