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沒有西方文化,中國大概率不會現代化。
這是廢話。因為到今天為止,所謂現代化,本來就是西方開啟,西方引領的。
西方現代化有曆史積累,是自然的。
而中國現代化則是受到西方衝擊的結果,相較於西方,中國現代化得比較突然。
這就決定中國文化的各方麵,都有一個快速的轉變與適應。
語言方麵也是如此。
現代漢語,尤其在詞匯上,短期內迅速出現了大量的“新詞”,有自己造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從日本引進的。
有人認為這標誌著現代漢語受到了日文的影響。
如果從詞匯角度看,籠統地說,可以說是的。
但如果從語言本體來看,比如句法,造詞法,構造原則等方麵,現代漢語與中古白話沒有大的差別。今天識字的人基本可以不費力地看中古白話小說、劇本。
這說明,現代漢語語言本身並沒有本質性變化。詞匯與用法習慣的變化反映的是社會變化,也就是語言表達的內容變化了,而不是語言變化了。
就象一口鍋,原來炒菜,現在改燉肉了。鍋沒有變,變的是加工的內容與使用重點。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是的,是日本,而不是日文。
因為日本的作用是產生了很多以漢語單音節詞拚成的複合詞來對應西方的現代概念。這些詞傳回中國,中國就不必另起爐灶,重搞一套。
為啥不是日文的作用呢?
因為日文本身沒有起作用。
這些現代詞的編創,目測95%(概數)以上,都是基於它們本有的漢語意思(最多是略有引申),而不是日語意思。
日語本身,在詞匯上語法上對現代漢語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換句話說,日本的作用就是用從中國學來的語言創編了一套詞匯,又傳回了中國。
這就相當於日本從中國借了一鬥米,還給中國一升飯團子。
俺不否認這一升飯團的影響與對現代漢語,現代中國的貢獻。非常大,對中國的現代化功不可沒。
這是日本,日本人的貢獻。
但這不是日語的貢獻。
純日語的貢獻是零,或者接近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