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幾種斷句?
理論上,隻要意思說得過去,咋斷都可以。比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不考慮背景,愛咋斷咋斷。可以說意思不明確。
問題是,這句話不是憑空說的,也不是隨便說的。它有自己的思想體係,有自己的上下文。如果把它放回到思想體係或者上下文中,就不能愛咋斷咋斷,而是隻有一種斷法、一種理解:普通人,你可以讓他依道而行,卻無法讓他明白道是什麽。
這種理解有經典中的其他論述支撐,比如“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知味”顯然不是酸甜苦辣(味覺正常的人都知道,而普通人很少味覺不正常),而是味其味,體察味的發生。“百姓日用而不知”,每天都在經曆,卻不明白。
如果仔細看,這類說法在儒家經典中很多。意思都一樣:某種規律,很難讓人人都明白,但是可以引導每個人都遵循這個規律去做。
同時,這種句法在《論語》中有其他例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雍也可使南麵”,“賜也可使從政也與” 。。。比比皆是。
相反,“民可,使由之”這種句法則一例也無。
這就是第一種斷法,甚至可以不斷。有思想支撐,上下文支撐,也有同時期的語言表達習慣支撐。
第二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表現上看,也說得通。但推敲起來,則不過是現代人的小聰明。民可,可什麽?適合,適合什麽?哪種思想支撐?什麽樣的上下文支撐?能不能找到同時期類似的句法結構?
第三種,一樣。現代人的小聰明。沒有思想,上下文,句法的支撐。
結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非常明白,非常明確。如果實事求是,隻有一種斷句法。
漫天發揮的,都是憑想象胡猜。
胡猜也可以,有這個自由。就是略顯無知。
但拿胡猜出來的東西否定本來的意思,就不但無知,而且有點兒無恥。
不但否定本來明確的意思,進而還要誣稱漢語有問題,那就不但是無恥,而是可恥了。
無知並不可恥;
無知以為知,可恥也;
以偽亂真,以邪曲正,無恥之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