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NwA4qbcGY
在第九分鍾左右,這位科學家描述的情形可以視為大腦脫離了意識框架時的體驗。
在意識框架之內,頭腦的活動是受限製的。受誰的限製?受已經形成的觀念和經驗的限製。你以為你在控製自己的意識,其實你是在被觀念和經驗限製。觀念和經驗就象一輛車,有速度,有方向,就是沒有方向盤。上了這輛車,你就隻能沿著它要走的方向走,而你的作為(思想+欲望+科學知識+批判精神+反思能力等等等等)基本都是在給它加油,提速。
一般人,基本上沒有脫離的可能。因為你的思想中根本就沒有這個目標,也沒有在尋求這樣的機會。
這位女士觀察手的運動覺得神奇的情境,俺相信很多人都經曆過。但是這樣的狀態一閃即逝。這個類似空白的狀態就是意識攪動力暫時變弱的瞬間。
這樣的瞬間中呈現的狀態可以說是左腦工作還是右腦工作的差別。但這種解釋還是太科學,太浮淺了:因為這種狀態本身是以不追求分辨差異為前提的。分別、思考才會進入A與B的差異與聯係的邏輯判斷中,進入這種狀態中才會說這是左腦那是右腦。
現實是,你不必損害或者關閉左腦,也可以跳出左腦成見與觀念的貫性之車。
原理就是川曄前兩天說過的止觀。
這裏,就是內學與外學的分界點。
內學,要認識與控製思想本身。
外學,要控製思想的慣性,利用它來取得新的知識。
內學指向心靈本身,產生心學,道學,宗教,修養之學;外學則指向外在世界,導向科學。無論科學的對象是什麽,是物理還是心理,哲學還是神學,隻是對象變換,根本的思路與指向都是向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