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讓病人舒服還是讓醫生舒服:方舟子其實反科學。

(2023-01-10 09:22:40) 下一個

讓病人舒服,是追求治療效果。

讓醫生(其實是醫藥工作者)舒服,是追求建立手段與效果之間的聯係。

兩者可能一致,有時候不一致。

醫生與醫藥研究的存在,首先是要服務於病人。因此,俺覺得,如果這兩個選項有矛盾,應該選讓病人舒服。

實際上,這也正是多數西醫做的,至少在美國,俺所聽說的,西醫多數對替代療法持開放態度。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把“發現手段與效果之間的必然聯係”這個科學任務當成唯一治療原則。

然而這個原則,已經被科學教徒嚴重扭曲了。與療效相比,他們更在意“科學”。而他們在意科學的態度又證明他們是反科學的。

比如,方舟子曾說“為中醫辯護的一個常見理由是說它有效。但是有效性並不等於科學性。科學 固然會有效,有效的卻未必是科學。何況,中醫治療的有效性是很值得懷疑的。

為捧而捧,為貶而貶。方氏把科學的潛能與現實的科學知識混淆得一塌糊塗。

“科學固然會有效”= “當下的科學知識必然有效”   嗎?

固然會有效,是遲早有一天。如果那一天不是今天呢?是科學有效還是科學無效?

“但是有效性不等於科學性”,所以如果不科學,有效也不行嗎?

有效性為什麽不等於科學性?不等於今天你理解的科學性,就等於永遠不科學嗎?

“中醫的治療的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中醫無效或者中醫不科學嗎?

拿什麽標準來懷疑?你今天你理解的科學知識,還是未來無限可能的科學?如果今天你不理解,未來科學可以理解呢?

從邏輯上看,方氏顯然是基於中醫與科學之間必然的矛盾來論述的。然而,邏輯常識根本不支持他的論述中的中醫與科學的必然對立。

從短短的幾句話來看,要麽不清楚當下的科學知識與無限的科學潛能之間的關係,要麽就是想把科學限製在他所理解的知識中。前者非科學,後者反科學。

可能和現實,有限的今天和無限的未來,兩者間的差別小學生也能理解。方氏大博士,不可能不知道。

那麽就剩後者:明知而故混,反科學。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