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重是:思維所取,利益所在,話語表述。
如果眼光是扁平的,那麽就會被話語左右。
如果能看到利益,那麽話語就騙不了你。
如果能看到思維,那麽利益就騙不了你。
人在群體中行為動機主要是兩種:
基於群體,道德驅動
基於個體,利欲驅動
這兩種動力雖然本質不同,但常糾纏在一起。比如,在現象上,基於個體利益的行為也需要,而且必須通過群體來實現最大化。基於群體利益的行為也需要,而且必須讓個體獲益才能得以實施。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遊牧時期。如果個體或者部落嚴格奉行個體主義,不加入或者組織群體,那麽很快就會被其他聯合起來的群體吃掉。
群體或者組織化與個體利益密切相關。人類有這個聰明,群體的組織形式就不可避免。
但這兩種不同的驅動機製其實有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完全不同的協同原則。
群體主義出發點和目標都在整體(以在整體利益中的位置來定義個體),個體主義旨在出發點和目標都在個體(以個體自身的能力與利益來定義個體)。
個體主義者常常貶低群體的價值。但他們其實隻是在否定群體利益至上,而不是否定群體的形式與功能。換句話說,個體主義一方麵要最大化地利用整體功能,另一方麵要最大化地否定整體利益。比如美國的資本精英,他們依賴並且要求國家這個組織為精英利益服務,卻竭力推卸對國家的責任(比如稅收方麵)。
公司的組織方式也一樣。精英價值與自由市場競爭完美結合(都是崇拜個體能力與利益),它利用群體組織的強大力量,在利益分配上卻向最強大的個體嚴重傾斜。獲利時你儂我儂,危機一來就對外圍個體進行剝離。
個體主義是思維方式與組織原則,因此它不限於精英。新冠時期,美國死亡百萬,但百姓就是激烈反對隔離,反對疫苗,反對口罩。自己隨心所欲最重要,別了死了無所謂,自己死了也無所謂。
個體主義與群體主義就是思維的一種表現。
在現實中,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利益都是行動的核心。明白思維原則,就會看到利益的獲取與分配上的不同。烏克蘭從蘇聯獨立出來的時候,有在世界上都數得上的工業能力,現在依然有世界領先的農業資源,但烏克蘭人這個群體的日子過得並不好。為什麽?因為它的資源都被精英占有了。
個體主義的原則就是爭,搶,越有能力占有的就越多。這就是人(私欲)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那麽美國歐洲這麽好,他們不是個體主義嘍?
歐洲,尤其是北歐,還真是對個體限製、補充得比較好。美國,則是因為整體強大(國家級個體競爭的結果),衰相初現,所以還沒有顯得那麽差。
蘇聯解體,不是群體主義的末路嗎?
其實不是。它是一次把不同群體組合在一起的嚐試的失敗。
如果北約解體,歐盟,東盟之類的組織都解體,個體國家單打獨鬥成為最有效的競爭方式,那才能說明群體主義不適合人類。
結盟的形式本身就說明群體的功能與價值。但對於個體主義來說,這下邊還是個體利益。
比如美國,壓製俄的利益,通過北約最大化。壓製中國的利益,通過聯合日韓最大化。在聯盟的圈子內,為了自身利益,美國打擊日本歐洲則是毫不手軟。
有的中國人說,中國倒向美國就會成為美國的朋友,跟日韓一樣自然成為發達國家。這才是典型的軟骨心理。日韓之所以被美國接受,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在圍堵中國。而他們之所以發達,是因為他們體量小,吃個汽車船舶半導體就能肥起來。肥起來也不能跟美國平起平坐,想想日本的命運就清楚了。印度也有扼製中國的價值,也有美國的支持,咋沒肥起來?因為太大了,一兩個行業得到扶持,就象滴水入海,轉瞬就攤平了。
指望別人扶持的,基本都是鈣不夠多。鈣不夠多的,基本都會指望別人扶持。
事實上,美國不會因為意識形態相似而扶持。美國要扶持的,也不一定意識形態相似。一切都看對美國(資本精英)的利益。威脅到美國利益的,跟美國意識形態完全相同,美國也是照打不誤。
這一部分中國人之所以做西化夢,就是因為他們是個體利益至上主義者。不但是利益至上,而且是低等的利益至上。說他們低等,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與手段太原始太低級:隻知攀附下跪一途。
反過來,又一部分中國人,看到西方對中國的打壓,總希望西方改變。西方一放鬆,他們就高興說,看他們終於清醒了。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又失望,說西方反複無常。
其實西方反複無常隻是表麵現象,低層機製相當穩定。個體利益穩定,個體主義思維更穩定。
在這個意義上,就可以明白,西方無論選擇什麽話術,都是為利益服務。話術本身並沒有終極意義,也沒有穩定的價值。比如民主與自由,是工具;契約與市場,工具;合作或者孤立,工具;朋友或者對頭,工具。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會看到西方在很多問題上,所有問題上雙標,多標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國際政治上,無論看到什麽聽到什麽,都不必緊張不必激動。盯住思維與利益,其他都是演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