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78)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人的判斷基於人的價值觀。
人的價值觀是一個思想體係。
既然是體係,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高有低。
比如看到一棵樹,文人欣賞它的美,木匠判斷它的材質,商人判斷它的價值。
這就是三個體係。
商人的體係最小,最淺,與樹本身的關係最遠。
木匠的體係中等,他的判斷與樹有關,但是也不是把樹作為樹來看,用的是人為設想出來的標準。
與前兩者相比,文人的體係最大。它也有主觀因素,但這個體係是把樹當成樹本身來看,是三者中最為自然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判斷一棵樹的價值,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想到一棵樹會變成什麽木材,但是每個人都會有印象:這棵樹給人的感覺是什麽。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一個判斷,加的人為因素越少,與功利的關係越遠,它就越自然,越普適。
這相,我們也可以說,加的人為因素越多,就越主觀。越主觀的東西,就越少普適性,不能強加給普通人。
看一棵樹如此,看一篇文章,一個帖子,一個人,當然也如此。
判斷者越是超出功利,就越會用自然的標準來判斷,比如文章中的情感是什麽。
判斷者越是功利,就越會用人為的標準來判斷,比如文章中可能含有的政治意味。
功利型判斷的典型特征有兩個:一是政治過敏,啥都往政治上套,看到不如自己的意的帖子就扣帽子,發動政治乃至人身攻擊;二是喜歡占領道德高地,號稱擁護並且代表民主自由,反對政治化。
抬起左手打自己的右臉,右手打自己的左臉。
習以為常,以至渾(麻)然(木)不覺。
這種判斷力代表一種判斷體係,這個體係就是政治性的,它可能含有其他屬性,但以政治性為主。
政治性的判斷體係有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就是權勢。如果權勢在一個人的思想體係中不占主導地位,他的判斷就不會以政治為主線。反過來,如果權勢在一個人的思想體係中占了主導地位,那麽他的判斷中權勢一定是主導標準。
錘子眼中全是釘子。
馬桶心裏唯有屁股。
這是鐵律。
以政治為主導的判斷體係一定基於權勢,而對權勢的執著一定基於私利得失。
執著於私利得失,就會扭曲人的天然價值(公本能與私本能),變成強勢崇拜。
強勢崇拜有兩個特征。一是欺軟怕硬;二是是非不分。
中國的欺軟怕硬者有一個典型行為就是仗勢,我爸是李剛是仗勢,我朝中有人是仗勢,我是美國公民是仗勢,我認同西方也一樣是仗勢。
俺不是說不能認同西方。西方是對的當然要認同,但把認同西方當成絕對標準本身就是仗勢。
仗勢者一定是非不分:西方必然全對,絕對對。與西方不同的必然錯,必然是與西方為敵。
這就是拿私利取代公理。
拿私利得失當唯一標準,在這方麵的神經繃得太緊,就可能昧卻人性的完整與美好。
就象看到一棵樹隻能想到變成多少錢一樣,心思全部集中在利益上,天然的審美機製和理性就被壓製了。
出於這種體係的判斷,天生就是不健康,不健全的。就算它是關於政治與利益的判斷,也一樣是畸形的。
這就是為什麽隻看紅線綠線來炒股的人無法發財的原因:他們局限太大,無法把握大局。
政治上的例子,俺能想到民運。出國以後的領袖們為了一點錢一點權鬧得四分五裂鬥得不可開交,連市井黑社會的胸懷和眼光也沒有,結果就是發表的觀點越來越不象笑話了。
判斷很重要。在判斷別人的時候,展現的就是自己。自己的判斷力,價值體係,以及作為一個人的理性和完整性。
可不慎乎?
可。
哈哈哈。
因為改變是很難的,需要有能力反思自己的判斷。
反思的能力不具備,慎與不慎沒什麽差別,都是在展示自己的體係。
隻能由自己去了。沒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