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現代人知識多,思維動勢更強,一問就開始流動。追逐動相就沒有止境了。
俺也覺得求“悟”不是一個特別合適的說法。俺理解,“悟”並不是一個可能被掩蓋,又可能被求得的獨立狀態。
相比之下,突破思維限製可能更準確。這樣,目標就是思維,抓到它,看透它會相對容易。
比如我們說難說易,說凡說聖,說得說失,說迷說悟,說如何入手,說在哪兒立定,這些都是對立已分,思維已經開始活動的表現。順著這些差別做判斷,再想再找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俺理解的大方向就不順著思維,而是反思思維。比如求入手處這個願望是基於什麽?基於一個認定:我還沒有入。這樣,我們就發現,我在設定四樣東西:內,外,處於外的我,可能處於內的我。假設覺性周遍,那麽內有自性,外有沒有?當然也有。如果佛有,我有沒有?當然也有。內外佛我的覺性是不是一個?當然是一個。那麽,內外的差別是怎麽建立的?佛與我的差別是怎麽建立的?差別建立時,覺性在哪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