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語言的公共屬性想到政治

(2022-01-31 13:01:31) 下一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卻隻有一個《哈姆雷特》。

這就是語言的公共屬性:它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具體的內容由不同的個體根據自身經驗來生成。

不要說係統的語言,就是一個詞也是一樣。比如“好”,什麽是好,什麽程度才叫好,其實每個個體的體驗都不能與這個詞直接對應。

這在這個意義上,說語言是道或者路也很恰當。它隻是一個形式,一個載體,所載的具體內容則各種各樣。

反過來看,每個個體的每個感受都是獨特的。但把這種獨特的感受記錄下來,就不得不訴諸具體的載體,而載體又隻能依其公共屬性來為個體服務。也就是說,載體,比如語言,既不可能精準地記錄個體的感受,也不可能要求接受個體(比如讀者)得出某種具體的感受。

所謂的交流,隻在個體間能夠互通的範圍內達成。

交流對公共屬性的強調與個體對準確性的強調可以與政治上的群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對應。

從公共性的角度來看,無論多私多秘的個體內容,一旦展現出來,或者說一旦要求展現或者要求被承認,它就必然進入公共性的範圍。它有權利要求在公共係統中得到傳播,但也就必須接受公共性的規則。比如你的車要上高速,就要服從高速的規則;你的文章要發表,就要符合刊物的要求。除非你特別有資源,可以專為自己修高速,專為自己發刊物。但結果還是一樣,得不到公眾屬性,一切都沒有傳播上的價值。

簡單的例子是網紅或者流行語。誰都可以發自己的內容,但是隻有那些跟多數人契合的主播才會紅。同樣地,誰都可以發明新的表達,但是隻有契合公眾思想的詞匯才能被接受。

從群體範圍來看,從傳播角度來看,語言的抽象性遠遠大於具體性。

政治也是如此。

穩定的政治係統一定是對多數的概括與抽象。

在群體層麵,係統屬性絕不是簡單的個體疊加,而是對多數個體屬性的抽象。係統越大,抽象度就應該越高。比如一家人的關係可以抽象為血緣;一個國人的關係可以抽象為文化與利益。文化抽象要遠高於血緣抽象。

到目前為止,俺認為對群體來說,文化層麵能抽象出來的最高原則是道德(不是最舒適,也不是最強大,而是最穩定)。以舒適為原則的如果多數個體都覺得不舒適,那麽這個體係就得換了;以強大為原則的,如果失去強大,那麽這個體係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利益與力量不能長存,那麽道德原則則可以近乎永葆:群體亂了還可以調正,弱了可以再強。

是的,俺說的就是中國。

但注意,俺說的不是政治家們有道德,也不是中國人欲望少。而是這個原則一直存在於政治中。

很多人都說中國古代仁義道德吃人,官僚士紳虛偽。俺不否認。俺想說的是,這些人需要分清一對概念:欲望與良知。欲望不可能消滅,同樣地,良知也不能消滅。任何一個係統的組織都是這兩者的平衡。無論中國古代虛偽的人有多少,實際上有多貪婪多無恥,他們選擇的抽象原則總還是天理----這個有良知的人都認同的原則。

這個原則不能阻止欲望墮落,但相比於沒有這個原則的族群來說,還是顯示出了更高的文明素質。這大概就是為什麽周邊小國在不堪蠻族騷擾的時候往往選擇向中國求援,而不是相反。

這種政治上的抽象其實還要歸於語言。漢語實在太寬容,太不計較個體差異了。說這種語言的人,就會有這種思維,就會形成一種族群的政治抽象。而這種抽象就特別地傾向於大一統。

相較而言,歐美的政治抽象就特別地計較差異,倚重差異與區分。相比於基於胸懷的大一統體係,歐美的政治抽象特別有利於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性別主義,霸淩主義。。。以及一切基於差別強調差別的主義。

嗬嗬,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

這個話題其實跟今天很多朋友的關切相關。

很多朋友推崇民主。俺也推崇。

推崇民主的朋友們往往把美式民主捧為至尊,希望拿美式民主的形式直接套在中國頭上,中國一步就美國化。

這是幼稚的。

因為如上所說,這種希望其實是要求改變係統。而係統是綜合出來的。即便所有個體要求上達成一致,它的最後形式也一定是與其他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可能是在白紙上另起一個複製的美式製度。

事實上,中國的體係基礎比歐美的基礎宏大寬厚太多,理論上它能實現民主的深度也比美式民主深得多。隻看最近幾十年的民族政策就能明白中國人對差異的照顧程度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