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兄有一篇文章俺學習了。大概是講怎麽理解中國經濟的“異類特征”---主流經濟學解釋不了它的發展。
文章提到了拉美瓶頸,意思就是後發國家到了一定階段就會停滯不前。根據這個原理,中國被預言遇到瓶頸或者崩潰好多次,但事實證明這些預言都不準。
為啥?
俺忽然想到一個答案:現代經濟問題其實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問題、政治問題和金融問題。從文化政治和金融角度來看,遇到不遇到瓶頸就比較容易解釋了。
先看政治。現代經濟體係與國際秩序密切相關。而國際秩序又是美國主導的,這就讓絕大多數國家在政治上都處於美國影響之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隻能加入美國老板的俱樂部,沒有絕對自主能力。這就象是一個村子的土地都被一個地主占有了,村民隻能租種地主的土地,或者到地主的工廠裏去上班。村民就是不同的國家,地主就是美國。
這也不是說美國就是靠欺壓上位的。美國確實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科技軍事與經濟實力,又有頭腦又有力量,它確實就是發展動力源,適合當老板。
你看過工人靠打工成為老板的嗎?或許有。但多數都不能。尤其在世界經濟體係中,這幾乎不可能實現。美國的體係中,最高級別,隻能有一個老板和那麽幾個合夥人。拉美國家,在這個體係中不過是佃農,打工仔,怎麽可能不遇到天花板,怎麽可能憑打工升到管理層?所以他們遇到瓶頸是必然的。
大家都是獨立的國家,為啥說拉美國家乃至這個體係中的非核心國家是打工仔?這就要看金融體係。經濟要一體化就要聯通機製,有聯通機製就要有血液把不同部分聯合起來。這就是貨幣。美國實力最強,當然美元就成了硬通貨。要發展,要資金,要進入發達俱樂部混飯吃,就要用美元。
但美國不是慈善家,用美元就要付出代價。比如你要借一百塊就要付相應的利息一樣。住別人的房子要付租金,道理都是一樣的。這樣,任何國家隻要借助美元資本,就都要付美元使用費,或者美元租金。
如果你有一百塊,借了五十塊,賺了二十塊,付個十塊租金,什麽問題都不會有。
但問題是,就象很多大公司要負債經營一樣,很多國家也這樣幹。他們有一百塊,要借兩千塊。這樣,要付的租金對他們來說就太多了。經濟發展得好還可以快活,經濟發展得不好,一下子就資不抵債,崩潰了。
更嚴重的是,負債經營這種方式是向未來透支,而未來不能無限透支。透支到一個程度,一定會喪失償還能力。意思就是,選擇這種方式之初就已經注定了會有崩潰的那一天。於是我們就看到起高樓,又看到樓塌了。循環往複,金融規律決定,借債經營,樓就隻能搭那麽高。這就是瓶頸。
那麽,不進入這個循環行不行?不進入這個體係行不行?不以這種方式發展行不行?
不行。發展這個詞已經被美國定義了。要發展,就必然向它學習,向它靠攏,進入它的秩序。
這就是文化。文化上沒有抵抗力,被控製了,除了依附,想不出別的轍來。政治上再獨立也沒有用。經濟上和金融上都要接受美國統治。如果把美國看成一大老板,那麽世界經濟就是他的大公司,所有國家都在這個公司裏打工,開著自己的車,穿著自己的衣服,拿著自己的手機,銀行裏也有自己的帳戶,但是還是在打工。老板說降薪(相當於加息),你的日子就緊一點兒;加薪(相當於減息),日子就鬆一點兒。如果是貨款買了自己的房子,還在還款過程中,那就麻煩大一些,因為如果老板在推高房價,就可能發生次貸危機,導致房子被老板收走(相當於金融危機)。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欲望。欲望支使,要加入這個俱樂部圖個一時爽,抗拒不了。
所以,瓶頸,是必然的。歐洲日本被壓製也是必然的。
燃鵝,中國是一個例外,是個異數。
中國在欲望上跟拉美國家沒有什麽不同,但在文化上則跟別的國家差異很大。80前代以前的幾代人,特別地能吃苦,還特別地節儉,特別地有大局觀。因此,中國可以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硬幹,硬攢出家底來。引進外資賺到了錢,中國也基本不揮霍,而是用在再生產上。這樣,中國的情況就是:借錢,但比例不會出奇地高。有錢,再用在建設上。想象一個從佃農硬攢成地主的人吧。這就是中國為什麽沒有遇到瓶頸的原因,之一。
當然,還有別的原因。比如,新中國前三十年形成了獨立自主基因,對依附的危害有特別的警惕。,而美國在政治上從未放棄排斥中國,讓中國而後四十年來也無法安心成為大美帝國有限公司的全職員工。而中國前三十年又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係,讓中國的經濟有了獨立的基礎。這樣,美國老板無論用金融起什麽波瀾,中國都不會受到致命打擊,甚至也影響不了中國的發展進程。
這一點兒也不神奇。因為中國並沒有成為美國的佃農(差點兒成,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成。),不依賴美元生存。中國依賴的,是中國人的勤奮(SB=somebody把這叫人口紅利)。
他們自己的說法是80年代南美太富裕了,而華人勤奮,不是南美人那種一天就工作四五個小時的概念,也就迅速致富,導致嫁給華人是嫁給富人的概念。其實按照美國的標準,也就是中產上層的概念,算不上很富的人。
但他們中不少人也是雇得起一個持槍保鏢在家裏看門的。
世界銀行當年給南美大量貸款發展經濟,這與南美當時是美國後院,世界銀行又是美國控製有關(行長必須是美國人,比如打越戰的防長麥克拉馬拉當過世界銀行行長),因此給錢大方。也是60年代東西方冷戰前的和平競賽的影響,美國需要樹立西方模式的形象。
南美經濟奇跡在80年代初期,東西據當地人說也便宜的像不要錢,拉丁人們生活豪爽,不存錢,消費市場也就發達。貸款期是二十三十年左右,到了80年代後期了,就是該還大部分貸款了,出現經濟迅速下滑的現象,大家突然沒錢了。本來每年幾乎任何人都能去歐洲旅遊至少一次,為了買幾件新潮衣服就能飛來邁阿密采購也不是罕見(在去的飛機上遇到一個這樣的女人,還富裕的人,回憶過去的好時光),結果不得不在家裏後院曬一周,對外麵說是去歐洲海灘度假了。
非常畸形的經濟,看上去除了吃就是玩,阿根廷到了周五下午全國是個草地就有人踢球比賽,似乎是整個國家唯一在做的事情,一個藍球場大小就有幾撥人,地上擺兩個書包就當大門。而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每隔一兩個街區就是有一塊半個足球場大的綠地,大概就是為方便踢球。
這種生活在亞洲不論哪個國家你都見不到。
誰不能靠借錢發展?在南美遊曆,看見那些精美的建築,見識人們談論過去如何富裕,看美國人就與看叫花子差不多的心態,這種早上十點鍾上班,下午三點以後就不幹活的生活模式,你能指望什麽?
東亞人的這種大麵積勤奮是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地方有的。
一是集中力量發展工業,可以犧牲平等。
第二步是發展市場,反過來要約束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