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石頭纏道悟參石頭禪:致茶兄

(2021-12-21 12:29:38) 下一個

六祖大師去掉了佛法的神秘色彩,壇經讀來平暢易懂;而六祖以後的禪師好象又給禪加了一層神秘色彩,語錄令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正是因為他們傳的都是禪,而平實的道理,從六祖到馬祖,已經差不多說完了,天下共知了。後來的禪者,如果不是精通經論,也是熟知壇經語錄的。在這樣種情況下,再講平易的道理,就很難達到讓他們明白的目的了。

原理是這樣:如壇經所說,煩惱即菩提。但如果見相為相,那麽菩提也是相,也是煩惱。此時再說煩惱是菩提,就啥用也沒有了。比較有名的兩個公案:一個是即心即佛轉說非心非佛,一個是狗子有佛性轉說狗子無佛性。為啥?就是要突然打落成見。

講道理是為了打落成見,不講道理也是為了打落成見。

棒子打厲聲喝,都是為了打落成見。

 

下邊看不換肩同學轉的道悟禪師接人公案:

道悟禪師主持天皇寺了,自然就會有參禪悟道之士前來問法的。

  有僧人問道:“請問師父,如何是玄妙之說?”

  道悟禪師道:“莫道我解佛法。”

  這個僧人疑惑的道:“怎奈學人疑滯何?”

  道悟禪師繼續開示道:“你有疑問可以來問我啊。”

  這個僧人更加的莫名其妙:“我剛才就在問你啊。”

  看到這個僧人如此的不開竅,道悟禪師馬上嗬斥道:“去,去,這裏不是你待的地方。”

 

原文沒有說問道僧人的反應,俺也沒看過。但如果留心看,就會發現,這裏的“去去這裏不是你待的地方”並不是道悟禪師不耐煩了,而是突然示怒,要把這個僧人嚇一跳:前邊明明和顏悅色讓他問,他一問,馬上就翻臉。

就用這麽前後對比產生的衝擊力,這個僧人如果在當口,這麽一嚇,成見就掉了。成見一掉,就算入門,至少知道滋味了。

明白這個道理,再去看公案就會發現,相當大一部分記載都是這個手法。

真作家不講道理,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因為不需要,或者講道理沒效果。

其實如果道理就夠,誰能講過佛?看經的人那麽多,明白的又有幾人?

六祖到馬祖,道理講得多,是因為那時這些道理新鮮,本身就有衝擊力。後來大家都聽了,衝擊力就不夠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