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身體很複雜。但歸根結底,就是兩樣東西:能量和塵土(包括水)。這兩樣東西不是“我”,不論形式多精密,它們組合出來的身都不是“我”。就象一台電腦,不論多精密,都沒有獨立的人格。
當然,這樣說的前提是:假設“我”在能量與物質之外,另有獨立存在,有主動能力。
如果“我”根本沒有獨立性,隻是塵土與能量某種高級組合的結果,那麽,身當然就是“我”了。或者說,“我”就是身的產物。
如果“我”另有存在,則身不是“我”。
如果“我”是身的功能,則身即是我,我即是身。不應產生身我二分的困惑。比如,杯子不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杯子,板凳不會覺得板凳有體與靈的差異。
但人會。人會反思身體與意識的關係,發現能動性與能動性所受的限製。
這很可能說明,“我”有兩重屬性,分別來自不同的源頭。
第一個源頭就是身體,各種意識感受,它們是“我”的固定的部分,如同路及沿途風景。人以此為“我”,就是“死”的,不會產生分裂判斷,就象風景不能自我觀察自我欣賞一樣。
但人會產生分裂判斷,不斷地確定這是好的那是壞的,我不要這個要那個。這一部分就不是物質與能量的組合產生的了。也就是說,物質與能量的組合之外,又加進了別的因素,讓人可以不斷地跳出身體,產生判斷。身體是我的,思想是我的,什麽東西,一落形象,都會變成我的,隻有這個領有者“我”,跳來跳去,象影子一樣,抓不著。
這個“別的因素”是什麽?
沒有辦法定義它。一定義,它就成了“我”的對象,就不是那個真實的摸不到的因素了。
我們隻能大概猜測,有這樣一種東西,讓“死”(不動)的世界活起來。
這樣,我與身的關係就可以理解了: “我”並不是身,但“我”嚴重地依賴身。這種依賴關係源自於另一種因素。身是不動的,這種因素也是不動的。但兩者相加,就會產生不同級別不同範圍的動相,這些動相互不妨礙,大小自如。大到極點,就沒有生滅來去。
***********
小謝說佛家著眼意識,道家著眼於氣,科學家著眼於物質。
俺回如下:
其實都是意識的運用
著眼物質的,是意識凝聚於局部差異。
著眼氣的,是意識凝聚於局部的共同點。
著眼於意識的,是意識反觀看意識與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