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生存能力取決於整體的資源配置能力。比如教育,全民素質高整體的生存力就高;科技,普及度高整體的生存力就強;醫療,一樣;福利,一樣。好的方麵都一樣,普及度高,整體生存能力就強。
在這個意義上,整體生存的問題就變成了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
資源配置效率高低又跟配置成本相關。成本高的,配置效率相對低;成本低的,配置效率相對高。
配置成本又跟什麽相關呢?配置方式。比如,如果每一環節都損耗多,那麽成本高;每個環節損耗少,那麽成本低。
損耗又跟什麽相關呢?分配製度。是自利的製度還是公利的製度。這裏不用自由還是集中來劃分,是因為自由社會也可能采取公利製度。如果是自利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最大化的自利,流向下一個環節的就少。如果是公利的,每個環節適可即止,流向下個環節的就多。
對,到目前為止,這個差別在私有製與公有製的差異上體現得最明顯。比如一個浴池,公利製度下,二毛每人次,滿負荷運行,運營成本100塊,社會成本也是100塊。但這100塊一天可以為500人提供服務,這500人可以是社會各階層。私利製度下,成本100塊,收費1元每人,假設還是滿負荷,400塊進入擁有者口袋。這四百塊也一樣是社會成本,但是不再以公利的形式回到社會,而是按私人意誌回到社會。如果這四百塊還是與整體利益一致也還好,就是利用率低一些;如果與整體利益不一致或者不完全一致,那麽對公利來說,這400塊就全部或者部分地浪費了,再差一點兒,還可能會成為公利的負擔。
或者再簡化一下,假設有一種東西可以保障群體生存在。私利體係下,發明者要以此謀利;公利體係下,發明者不以此謀利。哪種體係更利於普及?哪種體係下群體的生存機會更大?當然是公利體係。
事實上,當群體整體受到外來威脅時,公利體係就會發揮作用。美國也不例外。但沒有外來威脅時,私利思想就會在人的意識中占主導,中國也不例外。但本貼說的不是人的思想,而是思想底下的思維。中國人思維的公利成分更多,西方人的私利成分更多。
有朋友會說,這是在極端化,公與私可能並不是矛盾,比如小河大河。
當然,哪種體係都不會主動終結自己,都有自洽之道。所以,兩種體係都有公私一致的時候。
私利體係之下,從美國的情況來看,私利與公利隻在特定情況下一致。比如現在,超級富豪利用美國的整體優勢賺錢,但卻不納稅或者很少納稅,他們賺的錢不能反利整體,對整體而言,反而成了負作用。
中國在表層也一樣,私利與公利的一致是相對的。但相對而言,中國的公利體係可以達到比較深的層麵,持續的時間會相對久一些。
這不一定是優勢。比如衰落期,持續時間也會比較長。但在增長期,這就是優勢。也一樣,持續性更好,時間也會比較長。
私利公利的差異與很多因素相關,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思維方式。思維中重共同性的群體公利體係比較容易建立,思維中重差異性的群體私利體係比較容易建立。這不是指某種特別的製度比如資本主義或者社會主義,而是指任何形式之下的運行規則。如果中國實行資本主義,公利導向還是比較容易發揮作用;如果美國實行社會主義,私利導向也還是有更大的影響。
這不是簡單的擁抱哪種西方框架下的價值觀的問題,而是思維本身的問題。這一點不好理解,因為如果你從西方框架出發,根本看不到非白即黑之外的可能性。所以,
不是朋友就是敵人。
不反種族主義就是種族主義。
不科學就是反科學。
不西式民主就是西式專製。
不是自己理解的就是錯的。
。。。。
但如果真講邏輯,非白不一定是黑,而是白色以外的所有色。
中國人的思維的邏輯遠超白與黑,也遠超白與非白。它不的關注重點不是個體性相特征,而是個體的共同本質:不是A與反A中的任何一方,也不是同時包括雙方;不是A與非A這兩個方麵中的一個方麵,也不是同時包括兩個方麵;而是A與非A的同屬的那個整體。
以性別論,就是無論你是什麽性別,隻要你是人,你就是人-----超越一切差異。
嗬嗬,跳躍有點兒大。沒時間貫通,就先這麽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