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群體本能和個體本能。每個人身上這兩種本能的比例不同。表現程度跟外在壓力有關。
外在的對群體的壓力越大,群體本能越明顯。
外在的壓力越小,個體本能越明顯。
環境變化,人的思想就在這兩端之間波蕩。
SAR兄回貼,提到一項研究:
這個研究提到的現象與解釋都很有意思。比如這幾個現象:
俺也注意到兩個類似的現象:
一個是蟬鳴,一個是高速路上的“車群”。
有一年蟬爆發,它們的叫聲顯然是一波一波的。
在高速上,如果開得特別快一點或者特別慢一點兒,你追上的車或者追上你的車往往也是成“群”的。
“車群”現象的成因可能很複雜(因為是人在開車,有各種因素)。
但是蟬鳴則比較簡單。但是為什麽會形成有規律的起伏呢?
其實還有更高級的,與群體本能更接近的:魚群現象。
比如小醜魚。如果首領消失,魚群會自動生成新的首領(好象還涉及性別變化)。又沒有通知,又沒有選舉,又沒有鬥爭,新的首領是怎麽產生的?
還可以更簡單一點兒,如果你把一把木屑撒進海裏,這一把木屑是會怎麽分布?隨機散開。如果你吹一個蒲公英花球,小傘兵會怎麽分布?隨機散開。
但是魚群,為什麽不散開?
理論上,如果魚隻是個體,那麽在那麽大的空間裏,魚群就應該散開(假設它們最初是成群的),去尋找或者享受它們各自的自由。
但是它們不。不但不散開,還非成群不可。
這是為,什,麽???
俺覺得有某種未知因素,把它們連在一起了。就象有東西把它們的腦袋和身體連在一起一樣。把腦袋和身體連在一起的東西是可見可感的,把不同的個體連在一起的東西不可見不可感,但通過觀察分析,還是可以間接地知道。
這種東西,模糊地,胡亂地,隨便地,暫時地,起個名字,就是“群體本能”。
這種本能其實不難理解。就是生命本身,不隻存在於個體中,同時也存在於個體間的聯係中。最典型的,就是親子關係,再典型一點兒,就是母子關係。理論上,母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其聯係應該和別的任何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沒有差別。但是不。母子關聯強過任何兩個個體之間的關聯,強到母親可以為孩子拚命乃至送命的程度。比如雞媽媽為保護小雞鬥鷹鬥蛇;鹿媽媽為保護小鹿擋在鱷魚和小鹿之間而被鱷魚吃掉。
這一定不是個體利害驅動的,而是生命整體利益驅動的。
也就是說,對生命來說,個體隻是環節,節點。個體重要,環節之間的連接也重要。如果沒有連接,生命就無法作為生命而延續。
而生命存在,生命延續。
天命如此,神造如此,進化規律如此。
這種現象必然對個體維護自身利益有設定,對維護個體間的關聯也有設定。
這就是個體本能與群體本能的原始動機。
個體本能重節點,強調自身利害;群體本能重連接,強調群體利害。
個體的肉身本能可以名之為欲望,而我們給群體本能的命名差不多是“道德”。
受西方學問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道德是個體利益協調的結果。其實這還是從“個體利益唯一”的角度來看,根本沒有看到群體利益與個體利益一樣實際,實在,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層麵。
當然,母子關聯太典型了,以致於人不太去思考為什麽。其實這種關聯弱化一下,就是父子關聯;再弱,家庭關聯;再弱,家族關聯;再弱,鄉土關聯;再弱,族群關聯;再弱種群關聯。如果外星人入侵,地球人或者地球生物大概就可以形成地球關聯。
又當然,有朋友可能會說這裏有跳躍,需要論證。
嗬嗬,俺不論證,沒功(證)夫(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