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人的國家觀

(2021-10-12 09:19:19) 下一個

俺的理解。

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其實並不是為了國家而國家,而是因為國家是天理在群體中的寄托。

儒家講忠義,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機械的忠於形式(後代的許多忠臣),一種是本質上的忠於天道(孟子)。

老百姓則把國家和公家聯係在一起,盡管他們不區分這兩者差的差異,但在潛意識中他們是區分的。如果國家對百姓不好,那麽百姓對國家也就沒有什麽特別的感情。比如八國聯軍入侵,日本入侵時,很多中國人並不為他們侵犯了“國家”而憤怒,直到他們意識到入侵者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更大更多。想想看,那是清末,儒家思想的影響比現在要廣泛深刻得多。

現在中國人有什麽大的反思或者反對西方的思潮,西方人就會說這是中國的民族主義。在俺看來,這在本質上不是民族主義,而是良知主義。中國人不是因為國家民族來反對西方,而是因為西方的作為偏離了他們預期的標準,公平與正義。比如貿易戰,扣押孟。如果西方從來沒有鼓吹過公平市場自由民主,中國人對它們沒有這方麵的美好預期,在西方發起這些行動時也就不會有這樣大的反差,也就不會有這樣強烈的反應。仰慕是群體性的,反感也是群體性的。兩者是一個機製,一個原理,不過是方向相反。如者前者不是民族主義,後者當然也不是。

土共確實常常拿國家的概念來影響中國人。但就象共產主義一樣,宣傳的內容和強度與結果並不正向相關。中國人對於國家與公家的意識,比起晚清或者民國,俺不覺得產生了什麽深刻的變化。中國人認為中國好,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生活好,而不是聽到的思想好。這也是為什麽台灣有人懷念日據時代,香港有人懷念英國殖民時代。這不是因為他們特別開明,也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叛逆,而是這就是比較典型的中國人的國家意識:特別地淡,什麽時代什麽群體形式讓他們舒適,他們就認同什麽。

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與日本包括民國沒有在中國立足,一定是他們沒有滿足大多數的需求。如果滿足了,他們想離開估計都容易。當然,你可能想到大清,滿人靠強力壓服了漢人。這大概是因為滿人比較幸運,沒有一個可以滿足更多人的政治勢力跟他們競爭。事情的發展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人天道觀念不容易理解。因為西方沒有。但是通過觀察和分析還是可以看出來,而觀察和分析又需要一個中性或者中立的角度與框架,遺憾,西方還是沒有:不貼一個標簽就不能分析,不從西方視角出發的標簽又缺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大嘴一張:民族主義或者自由主義,民主或者獨裁。總也抓不到重點。

正如中國人還不了解西方思想一樣,西方人也還不了解中國思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