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誰在追求“本質”?否定“本質”的存在的人,包括驢兄和驢兄記不得名字的認為沒有本質的哲人

(2021-05-06 14:45:13) 下一個

哲人說,隻有現象,沒有本質-----這是這位哲人在概括現象與本質關係的本質。

驢兄說,沒有定性,隻有定量----這是驢兄在概括人們感興的因果關係的本質。

這些說法,都很聰明,但也可以說,都是文字遊戲。

有屬性A,A是本質。

沒有屬性A,沒有屬性A就成了本質。

啥都沒有,啥都沒有就成了本質。

隻要你願意多走一步,用同樣的原則,凡是可以以語言概括的,什麽結論都可以視為一種本質。

基於二元論的分析方法自己宣稱超越現象與本質的對立是可笑的。

它們不過是如驢兄所說的剝洋蔥剝不到最後那一片之外的東西。而這種沒有本質的論調本身,就充滿了對“本質”的預期,隻是最後沒找到罷了。就象是海盜拿著寶圖,找了一圈沒找到,結論說沒有寶藏。其實從頭到尾,對寶藏念念不忘的,正是他們。

真正沒有的東西,用得著誰去宣稱?-----嘿,大家聽我說,老虎其實是沒有翅膀的,確實沒有。老虎的翅膀是我們想象的。

有人會問,如果本來沒有大家以為有呢,難道不需要去論證一下嗎?

嗬嗬,請問,什麽東西的“有”不是“大家以為有”,而是真實存在呢?

沒有這樣的東西。去掉人的以為,還有什麽東西確實存在?

所有的東西,都是人以為的。人數多少不同而已。

對真實本身的追求,就是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一種思維方式。凡是思維方式,就要受到自身邏輯體係的限製。想追求,追求不到,然後告訴大家,其實沒有。這種論斷對同一思維體係內的人很有說服力。但對於另一個體係,可能一點意思也沒有。比如,十進製體係:大家聽著,把1分成3份,小數點後無限循環啦。三進製:哪有這樣的事?或者反過來,三進製說,1剛好可以平均分成三分。十進製說什麽,你做夢了吧。二進製說你們在說什麽?八進製的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討論。

糾結於有無的,糾結於現象本質的真實關係的,無論結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是一家人----一種體係之內的不同角度。他們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但思維方式與所用的方法原則都一樣:二分,企圖通過分析找到真理。

客觀真實本身對於中國古代哲學,根本就不是追求的目標,甚至不是考慮的對象。前幾天聽一位學者(又是一位學者,嗬嗬,同一個地方,聽到了幾位學者)講語言與思維的討論,說古希臘哲學家追求真,但中國哲學家追求當。俺不完全同意這種概括,求真與非求真的差別俺認為是準確的。

驢兄引用的哲人剝洋蔥是為了探索有沒有另外一種東西。中國古代哲學剝洋蔥就是剝洋蔥,除了可以吃可能辣眼睛之外,它其實是個神馬東西,誰在乎?

把任何東西有或者沒有這類結論當成客觀真理本身都有這樣的效果。無論在你的體係內真理度多高,都隻是在你的體係內。

對西方分析思維來說尤其如此。因為分析重“真”,不同的哲學派係都特別樂於聲稱自己發現或者導向真實,好象一點兒也想不到他們所采用的方法對結論的影響(有些哲學家看來需要學點兒統計采樣與分析原理)。

他們依據自身的未經檢視的邏輯,也同樣看中國古代哲學。以為中國哲學的目標,也是發現絕對真理。於是判斷中國的方法不行,體係不嚴,不密,不廣,不深。其實呢,中國的體係並不一定是分析的體係。它最終的目標,也不一定是絕對的真。

所以呢,就不好意思啦:中國古人思辨,分體用,因果,就隻是看現象的關係,不是要通過這些關係得出另外一個“純真無偽”的客觀真理。中國古人要體驗的東西,並不在現象之外另外找,也不是現象本身。今天文俠兄貼的盡心知性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性不在心之外,但心也不是性,而盡心又能知性。這種關係,用西式的分析思維限在本質與現象的對立中恐怕很難理解,很難接受。但是不好意思,如果你有一點兒自省精神,你怎麽評價中國哲學,采取中國哲學的標準的話,這種評價就也適合中國哲學評價你。

如果能意識到這一步,誰真誰偽誰好誰壞其實就不是問題了。真正的問題是:誰有話語權,誰有能力反省自己的體係?

連自省能力都沒有,還要代表真理,行使話語權,這是西方分析思維的不足。但也沒有辦法,西方文明,方方麵麵都如此。不如此,就不是西方的了。

 

把俺在驢兄主貼下的回貼整理一下,加在這兒:

驢兄主貼下還要加些實例,還要說明為什麽有人喜歡。。。

俺覺得驢兄的跟帖背叛了主貼:如果隻有現象沒有本質,在這個問題上,就隻有實例,沒有為什麽;隻有“有人喜歡。。。”,沒有“為什麽”。

然而,驢兄居然分出了實例和道理,喜歡和為什麽喜歡。。。。

語言是狡猾的,但思維是誠實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實例和道理不是現象和本質的關係。但運用主貼中的邏輯,隻要采取合適的角度,它們還是會呈現(呈現,俺用的是呈現,因為一切現象都是呈現,本來的樣子是什麽乃至有沒有,都沒有人能確定)出現象的本質的關係來。

 

但驢兄也不要誤會:俺也不反對這種聰明的一家之言。

俺也不是要證明現象之下,一定有本質。

隻不過,在俺看來,現象與本質的差別與關係,都是工具。這裏邊沒有真理。用刀叉還是用筷子,都是工具。中國古代哲學對這一點非常清楚,虛無的莊子就說得魚忘筌得兔忘蹄後來又有得意忘言舍筏登岸。。。中國人決不會象西方哲學家那樣啃刀叉,然後紛紛著書立說論證刀叉不是食物。西方哲學家們發現刀叉不是食物之後還做了更絕的:又開宗立派說宣稱沒有食物,隻有刀叉。

說到這裏,驢兄肯定會說,看看,人家都說了隻有現象沒有本質,你還在拿餐具和食物來打比方,這不恰當。嗬嗬。又回到原點了。有沒有現象有沒有本質,有兩個體係兩個標準,不能拿一個體係來當公理判斷另一個體係。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另一個高明之處:沒有體係,不排他。你說沒有,好你沒有去吧。我知道你是在你的體係裏沒有。但西方的不行,一根筋:我說沒有,都得聽我的。你說有不同的體係,那是不行滴。體係隻能有一個,因為真理隻能有一個----隻認真理,而沒有能力反省認識真理所用的體係框架,能拿它怎麽辦?

如果細究,現象與本質的區分本身都是基於某個分析方法與理論框架。問題所基於的框架已經決定了問題的答案。而框架的選擇本身基本是主觀的,但是無意識的。不分析框架而定睛於分析過程和結論,已經上當了。而不分析的原因,則是自己的標簽體係與使用的方法的體係有效互融,因此引不起注意。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方法得出什麽結論運用者都會覺得有理。而這種有理,除了強化無意識中形成的標簽體係以外,沒有別的價值,因為它沒有改變舊的體係,也沒有在舊體係裏真正加入什麽體係外的東西。

 

再換一個角度,即使隻有一個框架。在我們說出本質二字的時候,它就已經成為意識中的一個現象了。在這裏邊追求真實,水中撈月。

又當然,我們隻要講話思考,就在現象中,意識中。所以又不得不拿有限的詞來說事兒。

但拿同樣的詞來說事兒,思維與目標也可能完全不同。

俺說到現象和本質,是希望用這種區分來看到現象是怎麽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思維的作用,而不是希望在現象中看到任何真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