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性,是指一種本質。
文化,是本質的形式化,固定化,
人有劣根性是不能否認的。中國人有劣根性尤其不能否認,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人的這個身份。
人的劣根性體現在文化中。因此,劣根文化也是不能否認的。中國的曆史持續之久舉世無雙,所以劣根文化積累之重尤其不能否認。
因此,魯迅揭露中國人的劣根性,有理。
魯迅批判中國的劣根文化,有理。
人們接受魯迅的看法,把魯迅的看法當成自己的,也有理。
在性與文化的問題上,魯迅是不是唯一真理呢?
俺看卻不一定。
在批判劣性,劣文化方麵,魯迅顯然是權威。
但是,假設人有一種屬性,叫本質,這種本質一定是惡,不能有任何善嗎?
這個問題曆來爭論不清。
爭論不清是事實。
如果這是事實,就不能否認,人性中可能有善的一麵:除了劣性,還可能,可能,可能有善性。即使性善論無法說服性惡論,性惡論也不能否定性善的可能。
科學的態度,如果不能證其必偽,又不願接受其真,則應存疑。
事實上,無論哪種文化,哪種人性,都有兩種天然本能:一種是群體本能,一種是個體本能。群體本能的體現是為他,為公;個體本能的體現是為己,為私。
為公並不高尚,為私並不卑鄙。
但是到為私而廢公,利己而損人的程度,就卑鄙了。
掌握不好公私平衡,為了自己而傷害他人,這就是劣性了。由這種劣性而產生的文化與傳統,就是劣文化,劣傳統。
這樣,問題就回來了:是不是人性中隻有惡,是不是隻有惡成為文化傳統?
理論上,善也有文化傳統。在中國,這種傳統很清晰,或者至少,從經典記載上看,很清晰。不但很清晰,而且很實際,比如愛人,天地良心。可能實踐這種人性與傳統的人比較少,但這不是人性的錯,也不是這種文化的錯。
魯迅“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度中國人”是他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角度,無可厚非。俺也認為,在魯迅的時代,對待傳統,需要這樣激烈的否定與批判。
但是今天,是不是也該對批判本身進行一下反思:比如,丟掉了傳統,中國人的劣性減少了嗎?今天所推崇的美德,有多少在傳統中是已經提過的?
如果有興趣了解一下傳統精髓(精髓,精髓,精髓),會發現,傳統除了名字叫傳統,在形式上為時代所限,在精神上其實非常先進,比起現代後現代,傳統並不古老,甚至比起任何談同樣問題的現代思想來,都並不過時。
所以,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傳統,而是人的劣性。而劣性中最糟糕的,現在看來,還不是自私,而是分辨能力的減弱。
當對待事物的標準不同時,才會出現“分辨不清”的概念,不是他分辨不清,而是你的標準與他不同,所以你覺得他分辨不清。但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他也會認為是你分辨不清,達不到他的標準。
而實際上你們雙方都是出於自私的本質才會產生這種矛盾。
親愛的馬斯洛同學在100多年前早就解釋了。
非常同意最後一句話: 劣性中最糟糕的,。。。是分辨能力的減弱。其實根源也在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