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和人咋就不一樣

(2021-04-11 21:16:26) 下一個

當然,還是說說中文的人的思維和說英文的人的思維(可能會毫無根據地擴展到說中文的人的思維與說西方語言的人的思維)。

從一個對比說起:

I am a teacher.

我是老師。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結構雖然一樣,但中英文處理方式其實完全不同。英文中每個成分都被說話者施加了人為的改變:

1. I 是主觀判定的主格,因此是 I 而不是 me;

2. am 是人為確定的與I一致的動詞形式,本來是be;

3. a teacher, 標誌了數,與主語的單數對應。

純就意思而言,英文的這三種變化是多餘的:這三樣,中文一樣也不需要變,一樣能完整地、準確地表達一模一樣的信息: 

1. 我。I me 根本沒有必要人為區分,在句子中的位置足以說明主賓。

2. 是。也沒有必要變形,單數複數,一看主語就知道了。

3. 老師。也一樣,作為一個概念,老師足夠明確主語的身份,完全不需要具體化為a teacher。同時,如果需要強調,又完全可以量化為一個老師。

當然,英文加上諸多人為的變化,也不全是率性胡為。比如時態,雖然沒有詞法意義,但是有表明時間的意義。

即使是這樣,英文還是有一些人為處理的信息顯得沒有必要,比如單複數。一看主語, I, 就知道單數了,還標那麽一下,不是多餘嗎?

在意思上多餘。

但是在句法上必須。

這是英文的組織原則決定的:句子中的名詞一般來說都要視為具體個體。因此,說a teacher 的重點並不是說一個老師,而是標誌著老師是作為具體的個體被處理的。

相比之下,中文的組織原則完全不同:句子中的名詞一般來說是作為一個概念或者類別來處理的。

因此隻需要說“老師”就行了。

再次對比開頭的兩句話,就可以明白:

英文的思維是:這個個體是一個這樣的個體。

中文的思維是:這個個體屬於這一類。

這是另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中國人的整體觀和西方人的個體觀是多麽的無孔不入。

中國人和西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咋這麽不一樣?可以在語言的組織原則中找到答案。

這裏說的是語言的組織原則,而不是語言現象。

現象是一個一個的,而原則就一個或者幾個。

原則也不是語法或者句法,而是語法句法底層的東西。

說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可以通過語言的組織看到世界觀的不同,就是在這個層麵。

以上是從一個舊貼引申的。再修改舊貼,引申一下這種不同對中文來說可能意味著什麽,胡說的成分更多一些:)

隻看這麽一個簡單的對比,就可以明白,中文的優勢,就是直指核心,效率極高。而在這方麵,英文就要囉哩叭嗦,在一堆沒用的細枝末節上花功夫。在古代白人有大把的時間,又不知道有中國,中國也不想跟他們比,他們盡可以在這些沒用的東西上精雕細琢。但是今天,他們已經撩撥起了中國的興致,麻煩就大了------在競爭中,這些沒用的東西,除了成為他們的累贅和負擔,還有什麽用?

有朋友也可能說,這些東西說英文的小孩子五六歲以後就不用再費勁了。那麽五六歲以前呢?認知負擔啊,朋友們----在那麽小的時候就接受這些沒用的東西的摧殘,長大了怎麽跟沒有受過摧殘的說中文的對手競爭啊-----哈哈,當然,這有一半是玩笑;另一半則是嚴肅地:語言就是處理信息,麵對世界,規劃生活的工作係統。這個係統裏冗餘操作太多,是不可能高效的。

另外,這個工作係統的副產品就是對非重要信息投入過多資源。比如英文,有事沒事的,要做各種區分,比如一個杯子,喝水或者飼料的東西,也要根據材質形狀分成cup, mug, glass....在命名上標示這種差別對盛裝功能來說有什麽意義?沒有意義。就是養成習慣了,不區分不舒服-----係統的工作效率就這樣降低了。還有waiter, waitress, 你是來吃飯的,管人家服務員性別幹什麽?還有更有意思的, 現在說teacher時,又不區分男女了。老師的性別,就算不比服務員的性別重要,也不會比服務員的性別的重要程度輕吧?啥道理也沒有,不區分了。

這個工作係統的另一個副產品就是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明明是一個詞,因為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在說話者的時間體係中位置不同,就被按不同的形式來處理。這是什麽?歧視,赤裸裸地歧視啊,朋友們。比如一個TA, 整出三個形式來(he, she, it),每種形式又要根據主賓變化,又有的變有的不變,異常混亂不說,搞得大家都不關心第三人稱這個核心意思,轉而去關注無關緊要的性別去了。現在你收到英文信,是不是常常看到有人在簽名的地方標上(she, her,they, them) 或者 (he, him, they, them)?  你說這叫什麽事兒?相比之下,俺們中文,本來就隻關注第三人稱這個意義,是男是女是主是賓,如果需要就另標,如果不需要就不標,多先進,多高效,避免了多少社會問題,心理問題!

別跟俺說男他女她,這是受了西方的不良影響之後才改的好不好?中文中的“他”就是中性的,指人,而不專指男人,女人。受不良影響創造個“她”,現在又有人試圖再造一個中性的TA了----繞了一圈,原來的中文不是落後,而是太先進,先進到不知領先西方多少個認知年(嗬嗬,俺造的詞,不用年,因為西文在這方麵永遠也追不上中文了,有認知上的原罪。)好在中文在這方麵的優越性是係統性的,隻有少量的詞受到了西文的汙染。

這個係統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除了認知上的負擔,導致社會問題以外,還產生經濟負擔:要係統地學語法規則,需要在中學開專門的課。前幾年就有一個州因為預算緊張,把高中的過去時教學給砍掉了。這真是太讓人驚訝了,不是因為砍掉了一門課程,而是----這種東西居然需要教,而且要花錢去教,而且到了高中還要教!!!你聽說過中國到了高中還有一門課叫“了的用法”嗎?沒有。因為俺們中文的語法最符合天然的認知規律,沒有那麽多沒用的人為規則。從另一方麵看,時態這麽高大上的東西,說砍就砍,說明了什麽?說明他們確實缺錢?不是,說明這種東西確實可學可不學----就是沒用的意思。

記得當年小布什當上總統之後,網上流傳很多小布什講話中的語法錯誤,比如 is our children learning之類的。俺當時就想,他要是說中文,哪會讓人抓住這樣的笑柄?不是說這種錯誤有多嚴重,而是說,這種標誌主謂一致的規則,本來就是人為的,不必要的。可是說英語的人,一生都得跟這種沒有真實意義的東西較勁,真是可憐見兒的。相比之下,換成中文“我們的孩子在學習嗎”,一樣的意思,一樣的準確度,幾乎沒有犯錯的可能。

當然,英文有這麽多缺點,同時也就有一個中文所沒有優點:對分類與精準分析的追求。相比之下,中文的概括性確實決定了以中文為處理係統的人缺乏西方人的科學精神(嗬嗬,李約瑟難題的答案就在這裏)。但這不是因為中文沒有分析能力,而是因為中文不重視這種能力。現在,西方找上門來,給中國人顯現了分析的優勢與成就,中國人看到了,著急了,就要追上來了。

正如“我是老師”可以精確化為“現在我是一名老師”一樣,中文的概括性並不是精準性的障礙,隻要願意,中文可以想多精準就多精準(或者說至少不比西文模糊)。反過來,追求精準的英文(乃至西方語言)則基本無法精簡下來,達到中文的概括力。讓一個說英文的人接受“I be teacher”"She love I", 想想會多難吧。

以上簡單對比一下中英文的一點差異,這種差異其實可以擴展到中文與曲折語之間。如果你多對比一些語言現象,就會發現:如果說西文是人的智慧的起源與極至,那麽中文就是神的語言。不管你願意看到還是不願意看到,中文的優勢,會慢慢地顯示出來。

事實上,中文的劣勢很可能是一種尚不能估計的優勢。要想高效處理信息,中文之路很可能是必然的。比如上個羊年的時候,聽到說英文的人問“你們中國人說的羊年到底是什麽羊,山羊綿羊公羊母羊大羊小羊?”就這麽看重個體差異。但中國人其實根本不在乎,所以啥羊都行,是羊就算。你可以說這是模糊,不精確。但如果想一想英文中的長度單位,foot, feet,就可能意識到,中文的思維可能不是太模糊,而是太高級了。為啥?foot feet 的本義顯然是基於腳的長度的,但每個人的腳的長度都不一樣,你要糾結個體差異,那就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怎麽辦?不得不抽象化一般化,搞出一個沒有個體性的長度,無論大腳小腳,大家都接受。這個時候,就沒有人糾結約翰的腳還是彼得的腳了。

有人可能說這隻是一個量度,沒有普遍意義。嗬嗬,可能如此。也可能是普遍意義還沒有顯示出來。在常人的世界裏不顯示,在人工智能的世界裏說不定就能顯示出來。

所以,中國人,最好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語言與思維。

 

 

追加一段討論回複:

foot 的例子是說在必須概括出一個抽象概念的時候,英文也可以概括,但平常英文不概括。而中文是平常都概括,隻有需要具體的時候才具體。說的就是這個單位是怎麽產生的,而不是現在是怎麽用的。

I 和 me 對舉,是說語法上的變格現象。悟空兄列舉的這些替代說法,沒有語法功能。跟俺說的不是同一類事。

文言與白話的差異,是中文自己的現象。俺說的重點不是誰高效,而是組織原則不同。高效是組織原則的產品,是跟英文的組織原則比較的結果,不是中文追求高效。所以,跟文言沒有關係。

歧義誤讀書寫方式之類也是一樣,跟俺的主貼討論的話題沒有關係。俺說的高效不是作為詞匯多少,音節多少的衍生品來說的,而是作為組織原則的衍生品來說的。離開組織原則,中文的優點缺點都跟本貼主題沒有關係。但悟空兄提的這個話題很有意義,可以研究一下,看看放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所謂的歧義詞句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溝通效率。俺的猜測是很小。因為中文對語境依賴特別重,而具體的語境會消解很多模糊信息。

悟空兄了解語言現象不少。但俺貼中反複說明,俺說的是語言的組織原則,不是語言現象。現象上兩種語言相似甚至相同的部分可能有很多,但如果看原則,則大方向不同甚至相反。

悟空兄如果對語言現象反映出來的組織原則有看法,認知也好,句法也好,歡迎提出來。

隻從兄這一貼看,你說的跟俺說的,除了都在討論“語言”以外,俺看不出有什麽重疊的地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